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文化产业并购潮起定向增发热度不减

2014年06月27日 07:12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文化产业又现并购潮200亿资金竞相入行

  据报道 近日,申科股份公告海润影视将作价25.22亿元对其进行借壳的重组方案,意味着继日前浙江广厦揽入东阳福添影视100%股权的跨界并购案后,A股上市公司在文化娱乐产业的淘金热情高涨。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共有18家公司发布公告涉足文化娱乐产业,涉及投资金额逾200亿元。

  文化产业是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新兴产业。难怪各家上市公司趋之若鹜。比较而言,文化产业是低能耗、低消耗的高端第三产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过,文化产业需要高端人才,需要创意,甚至需要一批文化怪才、天才,也需要经验和影响力。换言之,蛋糕虽然香,也并非人人会做,人人能做。投资热背后掩盖的,往往是人才荒和对市场变化的茫然。当然,只有过剩才有质量,短缺之下没有选择权,更没有挑剔的权力。投资潮来了,对市场竞争而言,是必然的,是好事;对文化产业而言,是发展的机遇,是给人们选择权的开始。对投资者而言,我们既欢迎对文化产业的投资热 , 也 要 防 止 “ 一 拥 而 上 ” 之 后 的 “ 一 哄 而散”———唯一的要求是上市公司要把文化产业做实、做出赢利模式来,才能赢得投资者长期的信任。

  中小板十年翻倍股逾百持续增长还需持续活力

  2004年6月25日,新和成等8家公司的挂牌交易宣告了中小板的诞生;中小板走过了十年的风雨历程。从当初的8家上市公司发展到如今719家的过程中,部分公司经不住市场的“洗礼”败下阵来,但也涌现出不少股价与业绩齐飞的大牛股。目前已跑出121只翻倍牛股;这当中,双鹭药业累计涨幅超过20倍表现最佳。

  十 年 翻 倍 的 股 票 有1 2 1只 , 占 总 数 的16 .8%,比例仍不算高。当然,相对于主板市场,这仍然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数字。从排名靠前的公司看,医药产业、电商产业、软件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占了较大比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发展趋势。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小板企业自身活力近年来有所减缓,也有专家认为,中小板呈现“主板化”的趋势。不管市场如何发展,上市公司本身需要不竭的创新动力,需要时刻迸发的活力。企业由小做大了,但是创新动力不能减,市场竞争的活力不能衰。相比而言,近来中小板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弱于创业板,绝不仅仅是规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企业的活力有所降低,未来发展的势头有所减缓。

  定向增发热度不减促转型缓解融资难

  自去年以来,资本市场的另一种融资功能在悄然放大,这就是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据统计,截至6月23日,今年以来两市共有143家企业实施了定向增发,实际募集金额达到2638.46亿元。而去年同期,有119家企业实施了定向增发,共募集资金1982.65亿元。实施定增的企业家数和实际募集金额分别同比增长20.2%和33.08%。

  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为上市企业融资;既有新股上市IPO,也有定向增发,在整体融资环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企业为了发展涌向定向增发势在必然。从定向增发的热门行业来看,手游、电商、医药和金融行业定增案例较多,基本上属于市场认可的具有增长动力的新兴产业。定增目的各不相同,但最根本原因还是目前企业融资成本尤其是贷款利率处于高位,对于那些资产负债率不高的中小企业来说,通过定向增发募集金额偿还银行贷款或补充流动资金,是一种较低成本的融资方式。不过,通过定向增发将目前市场热炒的概念标的放入上市公司中,从而实现公司价值的重估,也是部分上市公司热衷于定增的出发点之一。像“扎堆”通过定增收购游戏类、新能源、文化传媒等主业外资产,尽管有企业转型的考虑,通过这类资本运作炒作股价的目的也比较明显。我们不能一股脑反对炒作,但也要警惕以转型为幌子,不做产业只管炒作的短期行为。

  优化治理结构促改革中石油外部董事过半

  据报道,国务院国资委6月20日在中石油集团公司总部召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建设规范董事会工作会议,宣布聘任集团公司外部董事。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董事会正式成立。集团公司董事会由8位董事组成,分别是内部董事周吉平、廖永远,外部董事路耀华、李庆言、李毓华、金克宁、黄龙,职工董事汪世宏。根据公开资料,5名外部董事中,路耀华为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金克宁为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黄龙曾任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其余两名外部董事则拥有外资背景。其中,李庆言为新加坡航空公司主席,其曾任新加坡贸易发展局主席、新加坡商业联合会会长等,也是宝钢集团的外部董事。李毓华则曾任马来西亚中国银行董事长,同时也担任过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的外部董事。

  外部董事数量大,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有外资背景的董事,更让人们“窃窃私语”。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的治理结构并不被看好,原因之一是“一股独大”之下难有真正的监管动力和经营效率;而寻找一种制衡力量可能是这次聘用外部、外资董事的大胆尝试。国企和央企的改革,虽然绝非“国退民进”就能一了百了,但是所有制结构依然是个大问题。而股东权益在现代公司的体现,主要就是在公司董事人选上,因此,中石油的尝试绝非一两个人的变化,而是期望在治理结构上的创新。外部董事能否既“懂事”,又干事,还需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 邢晓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