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自贸区金改路径选择

2014年06月23日 08:2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曹艳文

柏可林 摄

  日前,由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的2014金融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论坛上,一些从业者、管理者、专家学者、对如何建设上海自贸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现摘录、综合部分专家观点,以飨读者,并以求助推上海自贸区建设

  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站在另外一个角度重新去审视一下自贸区的金融领域的创新改革,这样的审视是有价值的。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运作已有8个月的时间,金融领域的各个监管部门先后出台了四部支持性的意见。近期,地方性的监管部门,上海银行、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分别出台了7项操作细则,这7项操作细则,包含了13项具体的操作规程。自贸区从建立至今,也引入了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基金54家金融机构,类金融的企业有264家,还有1700多家各类型的类金融企业。比如金融信息服务、投资和资产管理企业,所有这些企业加起来累计超过2000家,占到了新入驻企业的1/4水平。

  我们似乎取得了不少的成绩:政策框架起来了,企业也来了,很多业务现在也开展了。但是社会反应却不怎么好,觉得这些政策不那么解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自贸区的基本特点

  每天很多企业带着无限憧憬来自贸区,他们的基本观点就是,香港怎么样,新加坡怎么样,类似的业务能否在上海自贸区做?但我们的回复总是非常遗憾:这个业务还暂时不能在自贸区开展。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是我们改革的力度不够?还是在执行过程中有不到位之处?还是自贸区的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的定位,一开始可能和社会的预期不同?也就是说,自贸区的定位不是社会预期的。

  黎巴嫩有一位作家说过:我们有的时候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要出发。所以有必要对自贸试验区金融领域里的开放创新重新进行审视。

  第一个要审视一下自贸区的基础。基础决定了金融领域开放创新的起点。也要审视一下我们的目标,因为目标决定了终点,同时要梳理,看清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路。这样能更好判断自贸区的下一步金融开放创新,未来将朝哪一个方向走。

  先看一下自贸区的起点。上海自贸区的规划面积只有28.78平方公里,包括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因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有特指,国际上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一般就是自贸区。它是在一国的主权领土之内,划出一块地方来,就货物的进口关税而言,把它视同境外。这种特殊监管区域都实行封闭管理,区内的货物和区外隔离。在这样一个区域内,适合发展的产业比较有限,适合发展的产业也比较特殊。并且大部分的产业是外向型产业,因为它要和国际市场接轨。这是我们对区域的一个基本判断。

  实际上从自贸区的产业基础来看,确实体现了这样的特征,自贸区目前已经集聚了1.7万家企业,将近9000家的企业是挂牌之后新增的企业。这些企业当中,贸易型企业占绝大多数。贸易型企业大部分从事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等类型的国际贸易。服务业企业比重占第二位,先把航运物流业排除在外,自贸区现在统计的服务业,大部分是跟金融相关的企业,这部分企业基本上以增量为主,体现了自贸区作为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先行先试的特点。

  第三种类型是航运物流类企业,占了12%。自贸区的航运物流比较特殊,做的是进出口分拨、跨国采购、国际仓储等业务。还有少量的加工产业,这种类型的产业有一种共性,都具有很强的跨境资金结算的金融需求。之前,自贸区在做各种各样的金融尝试,是从怎样提高跨境资金结算去入手,比如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这样的尝试。

  另外,自贸区现在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总部型的企业发展非常快。目前自贸区内的总部类型企业已有300多家。世界财富500强里已有123家落户自贸区,这些总部在区内集聚,带来了比较大的金融需求,就是境内境外资金集中管理的应用需求,这种需求越来越突出。

  以上几个是上海自贸区的基础,也是它的几个主要特征。

  改革路径选择

  再看一下上海自贸区的终点。终点其实就是国务院对于自贸区总体方案中批复的一些表述。

  首先自贸区是国家的战略,是可复制可推广的,具体到金融这一块,具体的任务和措施,就是进一步细化成金融制度的创新。一个是金融服务功能的增强,第二个是扩大人民币的跨境使用,第三个是利率市场化,第四个是外汇管理改革。从这些目标设定来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自由贸易试验区不是作为一个单纯的离岸中心,自贸区做的金融开放创新不是宏观、整体的金融体系的改革。因为宏观的金融体系改革很难在一个小的特定区域里来操作。

  这些目标的设定,其实都是围绕着人民币国际化这样一个最终的目标,在不同的维度所做的探索和尝试,比如说扩大人民币的探索和使用,外汇管理的改革是增强人民币与外币的一个可兑换性。

  有了出发点和终点,再看一下自贸区已经走过的改革创新的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去年做的事情,主要是制度框架设计的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制度框架设计内容非常丰富。第二个阶段是细则落地、政策实施的阶段。按照央行的说法,成熟一项,推出一项。这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分水岭——自由贸易账户的出台。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已经出台的这些政策和细则,其实主要还是紧紧围绕着自贸区的现有需求,也就是按照实体的需求来展开,是一种渐进式、探索式的改革。

  改革主要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在现有的框架体系下所做的深化延伸,第二条路就是综合探索。

  反过来看,第一条路在原有框架体系下的深化,成效已初步显现,如各项人民币业务跨境借款,第三方跨境人民币的结算,现在这些业务在区内都已顺利开展,它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资金结算的便利性,为企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

  第二条路是在一个新的框架体系下所做的综合试验,就像宣布建成一条高速公路,还没有通车,在这条路上跑的也是原来的车,就是原来的经常项下和投资项下的这些业务。这样一条路,对投融资汇兑便利的发展提供了一些便利空间。

  一般来说,自贸区的制度框架一般是把投资、管理、贸易监管、事中事后的监管并列来谈。是一整套系统,管头,管尾,在运作过程中要加强管理。

  有了上述判断,我们就可以对自贸区未来的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有一个比较正确的预期。

  (作者系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财政和金融服务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