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霍建国:把握发展理念 把握政策选择

2013年10月21日 07:4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应从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正确把握改革与开放的关系等三大方面加快推进和优化,把握改革机遇期,激活经济增长的内生动能,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霍建国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规模和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市场化改革的经验,目前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主要是来自高增长的回落和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消化前期大规模投资所形成的叠加影响。中央对形势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当前政策选择一方面要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转变政府职能,同时要解决好政府投资功能的转变所形成的投资空间的替补问题和如何通过深化改革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以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来实现国民经济新的健康平衡增长。

  把握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

  当前中国正面临重要的改革机遇期,而这一机遇期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时间上的紧迫性,二是改革突破口的选择。若不能把握好时间节点,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重大举措,通过深化改革激活中国经济的发展活力,一旦错过这一机遇期的时间点,中国经济很可能会陷入新的被动发展局面。当务之急,需要把握好经济发展的理念及改革的路径与重点。

  首先是发展理念的调整与体制机制的保障。

  发展理念的变化与调整将决定未来经济发展方向。中国经济发展理念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包括高度依靠资源能源消耗的规模扩张型发展模式,政府职能与考核中的“GDP增长主义”倾向等,已经积累形成了新的增长矛盾。必须对传统的发展理念进行深刻反思,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树立劳动创造价值、劳动生产率决定效益、公平竞争决定发展环境、资源优化配置决定发展活力等基本经济发展理念,通过改变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形成内生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而这些理念的转变与调整,单纯靠人的觉悟和行政部署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辅之以必要的新的发展指标的考核体系及法律法规的约束。

  第二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公平竞争环境。

  我国推动转变发展方式以来,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有所改变,但仍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其根本原因在于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仍未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有效性仍有待改善,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仍制约并影响着企业发展的内在动能。所以要坚决抑制过多的政府主导型投资项目,加强政府对公益性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给企业投资留下更多选择的空间。政府应下大力气,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由此形成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第三是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理论主要是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主体,在市场化改革方面不乏参照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些理论对中国推进市场化改革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但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对经济理论的反思加剧,特别是对政府和市场不同作用的把握再次成为新的焦点。中国和西方国家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需要借鉴西方经济理论的合理内核,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职能定位和市场经济主导理论,把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力同市场机制作用的驱动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增长理论。

  第四是改革方向的选择应同稳定增长结合考虑。

  明确的战略目标、科学的规划布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是决定我国如何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更有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础。在战略目标设定时,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底线,应将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国家的竞争优势列为主要目标;在改革的路径选择方面,应选择成本低、投入少的领域先启动,应从行政管理体制入手,逐步扩展到高投入、高风险的改革领域。在政策制定时,要确保政策的统一性和公平性,更加注重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把握改革机遇期的政策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多个场合的讲话都向世人表达了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并多次指出,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如何把握改革机遇期,加大重点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力度,激活经济增长的内生动能,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笔者认为,应加快推进并优先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经济增长活力、结构调整动力、企业创新能力,应更多地通过市场的作用来实现,只有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产生效益;只有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才能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市场的驱动力一旦显现,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能将被激活。所以重点是加快市场化改革,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一是通过制度和法律体系建设,形成国企、民营和外资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环境,特别要解决产业政策、投资政策、银行信贷和创新管理体制方面的公平政策问题,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发展环境;二是要推动管理方式创新,规范各种税费标准,清理不合理的企业税赋,为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发挥更大的作用,使企业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下发展;三是要强化公正执法能力和诚信体系建设,维护市场经营秩序,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树立诚信经营的社会价值观。

  二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目前的投融资体制严重束缚了各类企业的投资热情,要以投融资体制改革作为重点突破领域。在投资体制方面,一是要尽快调整现有的投融资政策,包括修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大幅度减少或放开支持类和鼓励类的投资审批目录,集中力量管好限制类和禁止类目录,创造条件向内外统一的负面产品清单过度;二是要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激活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在控制好政府投资项目的同时,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等方式参与基础建设、公共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建设等;三是要积极探索在制造业投资方面对外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允许外资在大部分领域自由登记开办企业,同时适当加大服务业的开放力度,在安全可控的条件下,逐步引入服务业发展的竞争机制,提高国有经营主体的竞争力。

  在融资体制方面,一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分阶段推进资本项下的可兑换和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分步骤落实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二是要充分发挥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品牌建设、服务升级等方面的支持作用,尤其是要加大对新型贸易方式、营销方式、电子商务等的支持,形成一套统一的金融促进体系;三是要开创新的业务模式和服务工具,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此外,还可考虑设立风险基金,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适当扩大外资银行和民间银行的业务范围,引导金融业拓展保险业务,为中国企业在境内外经营中可能产生的经营风险、投资风险、汇率风险等提供风险保障,促进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三是正确把握改革与开放的关系。

  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已经发生根本变化,我们已基本确立了市场经济主体和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在进一步推进市场改革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握好改革的顺序和力度,在众多的改革内容中,应选择对中央财政影响小、成本较低的领域先启动,主要是通过体制机制调整和改进管理手段来实现,对于可能带来成本上升或增加中央财政负担的改革举措应有充分的论证,而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投融资市场审批则应往前排。这种操作既可尽快释放改革的红利,又可确保经济的平稳发展,同时也不至于引起大的震荡。

  在对外开放方面,应选择有利于增添增长活力的领域率先实行开放,对于压力较大的领域和行业,可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开放的措施,加快制造业的开放是当务之急。金融业的开放要把握好节奏和顺序。开放的力度应同开放后的监管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统筹考虑。

  总之,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实质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成功的改革、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有利于我国加快同全球经济的融合,更主动地推进国际化进程。而加快推进对外开放,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缓解我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矛盾,其结果都是为了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处理改革开放的关系时,应特别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开放的节奏。(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