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国式“破窗”经济 第01版:要闻 20140623期 金融投资报

2014年06月23日 08:00    来源: 金融投资报    

  日前有报道称,云南省河口县有一个名为“中国—东盟河口国际旅游文化景观长廊”的项目,总投资额为2.7亿元,2011年2月完工,但在3年之后的2014年5月,该项目却开始动工拆迁,拆迁补偿费用保守估计要3亿元左右。花2.7亿修好,3年不到又花3亿拆掉,这是什么节奏?

  在国内,有一种上不得桌面的说法,说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内毁式“破窗”经济。怎么理解呢?我们可以拿美国经济举个例子,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美国的军事技术发展与经济刺激一直是相辅相成发展的,美国工业企业的1/3都参与了军品的研发和生产,目前90%以上的军品项目被军事工业的私营企业所承包。特别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伴随着军工科技研发投入的增加,美国国内民用发明授权也大幅增加,从而刺激经济不断复苏与发展。与此同时,大量增加的军费开支,刺激了全社会的需求,也使美国经济不断稳步发展。比如“阿波罗计划”,每投资1美元就会使民用部门创造10美元的收益。于是,有人说,美国把炸弹丢到别人国土里,自己的经济得到了发展。

  美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形象地比喻成“破窗”,即你把一个好的窗户打破,然后需要人去修补,这就需要原材料,需要人工,需要为工人的其它服务,这样刺激了需求,于是刺激了经济。但我们是爱好和平的国家,那怎么办呢?上述河口的做法就是典型,修了毁掉,然后再修,这样就是另一种“破窗”方式,反正就是需要不断地增加原材料与人工,然后工人需要吃喝拉撒,服务业也起来了。至少在上世纪80、90年代很多时候,各地都是在用这种方法刺激经济。因为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做法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们的整个基础设施建设缺乏长远设计与规划思路,很多地方换一届领导换一个想法,重复建设与损毁就会此起彼伏。

  中国式“破窗”有一个特点,工程修得快,毁得也快,这里面除了有关部门的独断与短视,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钱来得太容易。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以政府信誉和未来的税收做担保,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愿意,现在10万亿以上的地方债,很多就是这样形成的,大多数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钱来得容易,也造成另一种思维模式,那就是容易被挥霍,不心疼。河口无论是花2.7亿元修文化景观长廊,还是花3亿元拆文化景观长廊,相信这些钱很多都是银行金融机构的,谁为这5.7亿元埋单?

  中国式“破窗”又还折射一个问题,那就是目前各地刺激经济的办法还不多,为了保GDP,只能在看得见的地方着手,只能从来得快的项目下手。于是,对基础设施的投资热全面蔓延,不管过剩不过剩,建了又挖挖了又建就是了。我们说经济转型,对于东部产能过剩的地方可以转,它们也有实力去转,基础设施基本都到位了,但对于西部地区,怎么避免一说刺激经济就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问题,始终是个难题。如果各地不因势利导地找到符合各自特点的经济发展方式,类似河口这样的闹剧还会发生。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