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制度,是亚太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曾经普遍采用过的一种引进外资投资本地资本市场的制度。10年前,为了给A股市场引进外资,我们开始尝试这种制度。不过,出于稳健性原则的考虑,从一开始就对QFII实施额度管理,最初是规定100亿美元,后来陆续增加,现在的额度上限是800亿美元。另外,前几年开始试行的RQFII制度,同样也是进行额度管理。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是否还需要维持这种额度管理制度呢?去年,上海自贸区设立,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开放双向投资,包括境外机构与个人如果在自贸区开设账户,就可以自由投资境内资本市场。这样一来,在理论上也就突破了QFII的框框,额度管理也就不复存在。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尽管有关部门几次提高了QFII的额度,但实际上现在这些额度的绝大部分是被空置的,也就是没有足够的机构来申请这些额度,而且有的即便申请了,也没有全部投入使用。QFII如此,RQFII也同样。中国香港是获得RQFII额度最多的地方,但时下有超过75%的额度没有被使用。也就是说,尽管存在额度管理,但其实这种对于数量的管制并没有起作用。现在并非海外机构争先恐后要进入境内市场,以致规定的额度还不够用,而是相对于投资者来说,额度有点多了。也就是说,额度管理并不必要。再结合上海自贸区改革的措施,额度管理确实存在一个存废问题。
毫无疑问,当初在制度设计时,设置了额度上限是有道理的,一方面在10年前,人民币还面临很大升值压力,有关部门必须考虑外资通过资本项目流入可能产生的套利结果;另一方面,当时我国资本市场还很弱小,难以承受大量外资进入所带来的冲击;最后,境内市场的规范化程度还不够完善,一些制度还存在漏洞,大量引入外资可能会带来相应风险。不过,从这么多年的实践看,基于人民币升值的目的而进入中国的外资,实际上有着多方面渠道,而走QFII通道又存在较为严格的监管,所以很少有外资为了赌人民币升值而借道QFII入市;另外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外资对它的兴趣明显不高。特别是2009年以来,A股市场持续低迷,而海外股市表现良好,因此对于正规的外资来说,并没有太高的积极性进入,更谈不上刻意利用A股市场缺陷来谋取收益;最后,在解决了股权分置问题,以及经历了数次大规模扩容后,A股市场已有足够的容量来吸收海外资金。因此,客观而言,现在继续对QFII以及RQFII实行额度管理,已经没有什么必要了。退一步说即便存在额度管理,也起不到什么具体的作用,相反取消额度管理,倒更能够营造出一个积极开放,便利投资的良好氛围。有意思的是,作为主管QFII的央行,在最近的政策文件中也提到,为加快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力度,在适当的时候考虑取消QFII以及RQFII的额度管理。
当然,取消QFII的额度管理,并不是彻底放弃对外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的管理,实际上这种取消只是减少了额度管制,与之相对应的,应该是进一步做好监管。这种监管,首先是要体现出对外资的国民待遇,也就是既欢迎它进来,同时所给予的并非是超国民待遇,而是与境内投资者处于同样的投资环境中;其次是积极引导交易规则和市场制度与国际接轨,使得境内外的投资者都处在一个良好的投资氛围中。现在A股市场不太景气,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制度不健全,违规行为得不到有力惩处,在这方面,加快与国际接轨是必要的。也只有这样,境外资金才愿意入市,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获取风险投资收益。通过改善市场环境,强化管理模式来吸引海外资金,显然要优于设置额度来控制外资进入,同时市场内部却又缺乏良性运行的条件。从这个角度出发,现在是取消QFII额度的时候了,管理部门应该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到搞好市场发展上来,而不是给它安排多少有形无形的条条框框。(作者为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