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黄金回购与收藏指南:行家中意投资其貌不扬的浇铸金条

2014年06月20日 09:53    来源: 南方日报    

  

  2013年中国黄金消费量达到1176.40吨,成为全球最大黄金消费国,比2012年增长了40%多。其中,金条消费增长超过五成,黄金首饰增长超过四成。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当今全球增长最快的黄金市场。专家称,严格来讲,黄金饰品,金项链、金耳环、金手镯的消费属性会更多一些,真正意义上的黄金投资主要针对金币、金条。

  

  

   2013年,“中国大妈”在黄金市场的大胆跟进受到全世界关注,尽管金价屡屡下跌造成不小的损失,但这却并不能改变“中国大妈”对黄金“硬通货”传统角色的认可。黄金特有的保值、增值功能仍然受到收藏者青睐,而对于黄金的长期买家来说,金价走低也恰恰是入市的好时机。

  然而,市场上的黄金产品让不少消费者看花了眼。从做工精致的金币、到拿在手里踏实厚重的金条金块,再到婚庆嫁娶间的礼品金饰,每款黄金制品都有其收藏特点和价值,消费者如何抓准投资时点,根据自己的需求选对投资标的?如何能够不让满目金光晃乱投资决心?

  业内人士表示,许多消费者习惯投资黄金,但在具体投资标的、渠道的选择上容易存在误区。

  黄金投资有窍门

  黄金价格正处于低谷期,对投资者来说是入市的良好机会。广东省黄金协会首席分析师朱志刚表示,在经济走弱的大环境下,黄金价格同时走低,对于“淘宝”者来说是个大市场。很多做工很好的黄金产品值得消费者纳入囊中。

  此前“中国大妈”购买金饰一度被热炒,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黄金的饰品,金项链、金耳环、金手镯这些东西的消费属性会更多一些,购买它实际上更多的是一个消费,和投资还有一定差距。若要投资黄金,则首先应从安全的渠道入手,优先选择原料金。

  而对于爱好投资金条的投资者,朱志刚建议优先选择投资性金条,从工艺上来说,则优先选择浇铸型金条。

  据了解,从投资属性上分,金条分为投资性金条和工艺金条。投资金条附加费用和税收都较低,在购买和回收的时候投资属性更明显,性价比更高。工艺金条则因外形讨喜,普遍受投资者欢迎,但由于工艺金条往往在售卖时因证书、包装等,比投资金条贵,但与投资金条相比更适合送礼,也更具观赏价值。

  另一方面,从金条的铸造工艺上来划分,金条分为浇铸金和压铸金。浇铸金条的工艺一般是模具浇铸后激光刻字即成型,与交易所的原料金一样,没经过任何加工。而另一种压铸型金条,经过压铸、抛光,制作成本相对较高,价格也相对较高。

  虽然工艺金更加“中看”,但朱志刚表示,行家一般投资都会选择其貌不扬的浇铸金条,其秘密就在于,浇铸金条从工艺上来讲难于造假,里外成色一致,更容易鉴别,也易于回收,而工艺金由于经过打磨抛光,肉眼很难分辨成色。

  不过,很多消费者多为“外貌党”,喜欢漂亮的压铸金,朱志刚表示,如果消费者单纯冲着投资的目的,理智的选择还是优先浇铸金。

  而对于有黄金开放给回购的消费者,朱志刚表示,因为现阶段黄金价格较低,建议投资者做一些波段性的操作,把握短期反弹机遇,低买高卖。

  要警惕三大误区

  黄金投资,选对了能够保值增收,但对非专业投资者来说,交易也有不少值得警惕和注意的误区。朱志刚表示,黄金真正意义上的投资是金条、金币,一般的金饰有比较贵的加工费,且分量较小,消费者如将其作为投资产品则可能很难得到回报。

  对于黄金投资者来说,非行内人很容易被遍布大街小巷的宣传和广告带入误区,一时之间“钱袋失守”,做出后悔的购买决定。为防止此类状况发生,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购买黄金的时候有几个方面要牢记心头。

  1.涨跌皆惯性,淡定造赢家

  很多消费者在投资黄金时喜欢短线操作,结果遇到金价下行期“跌跌不休”就一筹莫展。业内人士表示,黄金是硬通货,而市场涨跌都存在市场惯性,一跌下去马上买,一看涨价马上抛,这样很容易吃亏。“建议投资者少量分批的买,买了以后不要太在意短期价格波动,实物黄金投资是长线,是一种资产配置,投资者要根据自己的资产情况做好配置,这样才不会被价格波动“牵着鼻子走”。

  2.证件要带齐,买卖均要证

  由于很多老街坊有买卖黄金的习惯,市场上黄金回购渠道和场所也是鱼龙混杂,当前,市场上不乏有一些小店以次充好,在交易当中浑水摸鱼。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在买卖黄金的过程中注重程序合规,卖的时候一般要带齐身份证、银行卡等,尽量选择到证件齐全的大店购买,以免上当受骗。

  3.货比三家后看准再下手

  中国民间的买卖智慧是货比三家,贵金属交易事实上也不例外,在交易市场上清楚普遍底价是最基本的交易准备。“比如一些胚金,价格在150左右,如果交易价格偏离太远,买家/卖家就要提高警惕,在心里打个问号,”专家建议,买卖过程中要留心价格,更要对比交易者资质等信息,降低交易风险。(记者 陈若然)


(责任编辑: 蔡情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