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量能渐增 A股防守反击

2014年06月16日 07:17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上周沪深两市走出连续小涨的五连阳,沪综指一改此前连续调整态势,全周上涨2.01%跃升至2070.72点,且成交额逐渐地走出地量,A股似乎正在逐步从稳守转向到进攻。当前,政策面和经济面暖风频吹,市场中蓝筹企稳、热点活跃,新股发行即将开始,均在吸引着增量资金跃跃欲试,预计量能的温和放大态势有望延续,而资金进攻的武器仍然是优质成长股。

  量价配合从守到攻

  从周涨幅上看到,在上周之前,A股市场已经经历了连续8周的回调和盘整,成交额持续保持地量,交投之冷淡使得市场走势只能小涨小跌,热点多呈现出“一日游”行情使得投资者谨慎至极,深感“看不明白”且“难于赚钱”。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成交额呈现出放大势头,特别是上周五伴随着沪深股指的走高,当日成交额分别为825.47亿元和1108.56亿元,创出一个月以来的新高,成就了上周中阳周K线,给压抑已久的市场带来了走出盘局的希望,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自4月中旬以来的弱势调整格局就此宣告结束,市场增量资金正在跃跃欲试准备进场。

  热点来看,上周,所有的申万一级行业实现普涨,其中,汽车、国防军工、电子、计算机周涨幅居前;概念方面,3D打印、去IOE、燃料电池、智能家居、机器人等概念涨幅均超过了5%。可见,新兴产业的成长股在股指企稳的基础上弹性十足、涨幅领先,是市场资金关注的焦点。

  不可忽视的是,权重板块尽管涨幅不突出,但对指数的贡献十分巨大。上周五,农业银行、中国石油、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石化、兴业银行、中国平安、浦发银行等,成为拉升指数的最大功臣。不难发现,其中金融股,特别是银行股的贡献巨大。

  分析人士指出,这主要源于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经济面和市场面的“微刺激”政策不断加码,给市场不断注入“强心剂”。在此前微刺激政策累积效应逐步显现的基础上,新的利好政策仍在不断出台,让投资者惊喜不断,近期,央行在《中国人民银行年报2013》中表示,将进一步扩大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主体资格,增加投资额度,该表态增强了长线资金入市的预期;而且近日深交所发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优先股试点业务实施细则》,对银行板块的支撑明显;此外沪深交易所改革新股上市制度,使得预备打新炒新的资金热情进一步高涨。

  其次,5月经济数据再次验证了经济阶段性企稳态势。此前尽管有PMI等数据的支持,但市场对于经济的企稳始终抱有怀疑态度,上周五企稳态势获得了进一步的确认。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5%,1-5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2%,整体略好于预期。

  最后,新股发行靴子落地、发行节奏确定、打新炒新预期提升,共同烘暖市场人气。新股发行靴子最终落地使得市场不确定性进一步减弱,市场情绪由此显著回暖;不仅如此,与4月至5月市场交投冷清的态势不同,由于市值配售、打新炒新预期等因素,增量资金入市的预期逐步升温,“水涨船高”的A股市场或给投资者带来难得的投资机遇,由此各路资金跃跃欲试,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

  进攻武器在成长

  尽管上周A股各个市场板块均全面开花,但这种态势能否持久,仍需要看成交额能否保持温和放大的态势。总体而言,在备战新股的背景下,资金备战新股有望在短期继续使得蓝筹板块稳定,但连涨态势或难持续;中小市值的成长股在题材催化下的演绎仍将上演,成为资金转守为攻的利器。

  上周五,沪深交易所共同调整了新股首日交易机制,二次盘中临停规定被取消,盘中临停时间也有所缩短,分析认为,此举将缓解新股秒停现象,新股换手将更充分,且能鼓励市场资金做多。证监会同时发布的信息还有,沪港通试点若干规定、推进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创新发展、继续大力发展市场机构投资者等等,均显示出活跃A股市场的政策意图。在这种情况下,A股市场对资金的吸引力料将继续增强。

  不仅如此,备战新股的市场资金已经跃跃欲试。分析人士指出,近期市场热点层出不穷、反复活跃,以及高位绩差股突发跳水等现象,可以看出各路资金正在为新股申购进行预热。随着IPO正式开闸,增量资金有望逐步入市,成交额温和放大态势有望显现。

  不过,后市蓝筹股持续性上行或难持续。分析人士指出,大盘蓝筹板块的拉升需要较大的资金额,而后市打新炒新的资金是主力 ,因此预计蓝筹获得青睐的概率较低;而且经过连续的反弹后,也为后市的回调留下了空间,如果蓝筹板块回调,则对指数会形成较大的拖累。不过预计在政策支撑及市值配售的规则影响下,蓝筹板块大概率保持稳定。

  总体来看,机会仍在于中小市值成长股。这是因为在新股上市前,资金“短炒”预热、营造赚钱效应的最佳标的是弹性十足、题材丰富的成长股;而新股上市后,与新股相关且质优价廉的成长股也有望受到带动,成为资金追捧的对象。


(责任编辑: 刘佳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