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有望进一步提高公司效益,特别是激发大盘蓝筹股的活力
编者按:自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至今,时间刚好过去了7个月。在这一表述被街谈巷议的同时,一个个案例也渐次推出。那么,混合所有制与股份制到底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不同?它与资本市场究竟是什么关系?股市能否搭上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列车、能否分享到政策红利?为此,本报从5月26日起,连续推出了9篇报道予以解读。今天刊出第十篇,作为总结篇。欢迎各界读者继续关注这一话题,共促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
去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正式公布,其中“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表述尤为引人注目。今年5月9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九条”)中,把“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作为资本市场的新担当,并提出了“鼓励市场化并购重组”、“实现公司产权和控制权跨地区、跨所有制顺畅转让”的明确要求。
“唱戏”离不开“搭台”,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发展混合所有制是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虽然当前资本市场还存在各种问题,但相对公开、透明,通过资本市场实现混合所有制不失为最优化的选择。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我国资本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无论在产品数量、市场规模,还是多层次体系建设,投资者保护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开始进入吐故纳新的阶段。可以预期,随着新“国九条”各项改革创新举措的落地,多层次市场将在优化资源配置、满足企业投融资需求、助力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等方面有更大的担当。
并购重组是资本市场永恒的话题。不同于上一轮国企改革,新一轮改革在实施上以发展混合所有制为突破口,打破产权垄断和市场垄断,这将带来众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机会,扩大民企生存空间,提升垄断和传统性行业国企经营效率。换言之,就是在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池塘里,多放几条民资“并购鲶鱼”,冲击国企“按部就班”的传统保守思维,切实提高效率。而资本市场由于其开放性,将成为民资参与国有企业整合的重要平台。
中信证券并购业务线行政负责人闫建霖认为,在大型企业改革进程中,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的趋势为并购重组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章晓洪认为,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运作规范,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其他公司往往愿意与上市公司合作,兼并重组,借船出海。
资本市场为混合所有制的发展提供了“好舞台”,而私募市场首次进入国务院文件,则是提供了一个“好渠道”,扩宽了投资者的“群众基础”。
业界认为,以服务国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为目标的私募基金将成为资本市场新亮点。因为资本市场为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资经营改革两者之间提供了相互联系和融合的纽带。混合所有制无疑是国有企业引入民营资本、民营企业引入国有资本,这中间最便于操作和易于被接受的方式,也是最科学的路径,就是各类资本通过私募股权基金方式介入,这有助于超越国企或民企与单个第三方企业合作中存在的多种矛盾。(下转A2版)
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王庆认为,由于我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正处于发展初期,因此,需要处理好三个重要关系,即公募业务与私募业务的关系、境内业务与境外业务的关系、中短期战略与长期战略的关系。
不管是提供了“好渠道”还是“好舞台”,在发展混合所有制过程中,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业界认为,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资本总体规模相对较小,如果没有金融创新,那么,在与国资企业合作过程中就会存在不少困难,这其中就包括推进股权文化建设。
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施光耀认为,要顺利推进混合所有制,必然要先推进股权文化建设。从股权文化的本质来看,它代表着证券市场过去发展的积累或者积淀,也决定着证券市场明天发展的土壤。在发达的股权文化环境中,证券市场容易发达,反之,股权文化不发达、不和谐,证券市场也难以得到健康的发展。
良好的股权文化是健康发达的股权治理结构的反映,也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在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看来,弘扬股权文化是资本市场法治肩负的首要任务,也是展示资本市场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杆。同时,弘扬股权文化也是改善投资者关系、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强化公司竞争力的关键。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也有望进一步提高公司效益,特别是激发大盘蓝筹股的活力。这就有利于增加持续回报投资者的能力。业界认为,国资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为人民造福,应形成国企融资、发展、价值提升、回报社会的良性循环,实现资本市场与国资改革的互动。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认为,混合所有制的推进有利于国有资本实现保值增值,从而达到提升资本投资回报的目的,促进市场走向良性循环。一方面,混合所有制的推进需要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这是一个价值发现、企业重新估值的过程,能促进价值的回归;另一方面,通过引入民间资本这一块力量,国有资本管理就增加了一方监管的力度,使得其自身资产保值增值的动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