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三农”和小微企业“定向降准”,针对的是经济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和融资困难的实体经济部分,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政策的延续。在“微刺激”同时,需要在宏观上实施国家创新战略,在微观上扶持创业创新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使其产生内生性增长动力,以创新和新经济开启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
国内投资者在A股低迷的失望中艳羡美股的迭创新高,实质是国内经济在经历调整的阵痛而美国经济已经由创新引领复苏。因此,那种呼吁国内继续实行“强刺激”货币宽松政策的认识忽视了经济创新的内生性增长动力,误将刺激政策作为经济发展的永动机。美国经济的复苏,是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起点,更多是顺应经济周期形成的新经济增长,展现了市场机制的内生修复能力。
经济周期变化是客观规律,需要以市场机制顺应这一周期性变化规律,并在这种适应中调整经济结构,以新经济取代过剩产业,而不是试图以强刺激政策逆周期而动。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评价结果显示,美国凭借雄厚的创新资源和优异的创新绩效,再次成为最具创新能力的国家。中国创新能力稳步上升,国家创新指数排名在全球40个主要国家中升至第19位,比上年提升1位。中国创新能力继续领跑金砖国家,同时在亚洲位列第四。
中国自评创新指数虽然上升,但应该看到,目前世界范围内创新的竞争早已不是单纯的产品技术创新,不是单纯的研发投入与人员规模,创新已经向产业链、价值链和经营模式、理念等方向演化。
定向降准对 “三农”的优惠政策,需要特别警惕政策的实效。市场担忧资金流向软预算约束平台,并质疑这项政策的效果,也不无道理。农村信用社流动性过剩造成的经营效益不佳,是老问题。今年一季度的央行货币政策报告中,农信社超额备付金达3.6%,而其他银行的超额备付金只有1.8%。实际上,在银行间等同业拆借市场,农信社通常也是资金供给方。农户贷款小而分散,贷款风险高而收益低,是直接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对“三农”加大资金投放恐怕不是治本之策。即使加大资金投放,也很难保证到达急需贷款而无抵押品的农户手中。因此,需要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形成市场竞争,以市场化的手段解决融资问题。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不断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国务院也发文要求在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基础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因借款数额小、手续简便、信息对称等优势应运而生,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各地有的叫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有的叫资金互助部,是合作社的内设机构。这种依托合作社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如雨后春笋,但相应的监管体制却没有建立。除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受银监会的监管,其他金融结构皆缺乏相应的监管。
但这种合作社内部以直接融资和封闭运行为特征的资金互助组织,是需要高度重视的。农民信用互助组织,在熟人社会的中国乡村是可行的。除了现有的农信社、小型商业银行、商业型小额贷款公司外,还需要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规范农民信用互助组织,建立多元化普惠金融体系。
没有结构调整和新经济,就没有真正的经济恢复增长。中国崛起的路径在于,在本轮经济周期中寻找到新的内生增长动力,形成中国自己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作者为资深市场观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