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专家指出,未来区域政策体系将不断完善,并呈现出更加细化、实化和差别化等特征。各地区域经济规划须避免千篇一律,应积极培育有竞争力的龙头产业,有效带动区域产业集聚。
区域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再到建设长江经济带,一系列新区域经济带正在逐渐形成。此外,发改委近期专门编制了促进南疆等地区发展的相关规划,重点促进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加快推进惠及民生的重大交通、水利、农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发改委、商务部等相关部门正在编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区域发展的战略规划,更加重视区域统筹协调,以市场为基础,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空间,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以此优化区域发展格局。
业内人士表示,规划不是遍地开花,而是要注重大的区域协调共赢。经济带和经济圈的最大优势在于将一定区域内的各个省份和地区捆绑在一起,有利于资源要素的流动和充分利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徐逢贤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到“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区域政策体系将不断完善,并呈现出更加细化、实化和差别化等特征,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范恒山指出,新的区域规划体现了五个特点:一是更加注重促进东中西部、沿海和内地的联动发展,加快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二是更加注重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的引领发展,积极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和增长极。三是更加注重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协同发展,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四是更加注重推进国内与国际合作发展,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五是更加注重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国土空间开发的科学性。
市场应发挥更大作用
“在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培育基础产业尤其是龙头产业很重要。”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表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培育,特别是龙头产业能够延长产业链,在带动区域产业的集聚和人口集中方面是最有效的。在此过程中,应该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产业培育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而不是以行政规划为主导。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表示,建立协调机制和明确顶层设计是推动发展的首要因素,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对接互补、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经济协同发展的重点。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北京社科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3-2014)》称,首都经济圈产业的协作发展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以产业发展促城市发展。在构建产业体系的同时,强化产业的区域分工与合作。《报告》称,首都经济圈,除了京津两市,大多数城市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或中期阶段,产业功能体系不够健全。
肖金成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应将北京天津制造业向河北转移,加快河北的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北京的受益产业主要是现代服务业,如金融服务业和一些研发产业,制造业向外转移会给这些产业腾出空间。天津的增长点主要是国际航运和国际物流,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是航运业、物流业以及一些生产型服务业,天津承接北京金融业的困难相对较大。河北主要是通过接收北京和天津的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