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多方关注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同时,近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各部门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政策措施的情况高度关注。
这些政策包括:简政放权,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金融服务“三农”,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棚户区改造等政策。
6月9日下午,全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督查动员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2013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政府工作报告》对2014年重点工作作出了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合力推进,一些重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收到实效。但必须看到,不少政策措施落实的力度不到位、效果不明显,没有充分发挥对经济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应有的促进作用。
会议透露,自本月25日起至7月5日国务院派8个督查组,分别到有关部委和部分省市区督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此次督查是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对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的第一次全面督查。其实较早前国务院就曾发出通知,部署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
此前,在6日召开的部分省市经济工作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针对各项政策发出了落实的“动员令”。李克强强调,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是各级党委政府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面对发展中的难题,各地区、各部门要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为官不为。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调结构、稳增长的关键时刻,中央政府在对经济进行新一轮刺激、定向微调的同时,始终不忘记已经出台政策的落实情况,这无疑是非常明智的。如果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政策和措施落实不到位,决策者对此却茫然不知,这就等于医生针对病人的病情开出了正确的药方但病人不仅不服用,反而欺骗医生说自己已经服过药了,这就会让医生生产误判,从而延误治疗。
一段时间以来,中央政府出台的推进改革、提高经济效率、优化经济结构和惠民生等一系列政策在许多地方已经产生了积极效果,经济增长开始恢复,效率提高,结构优化,老百姓在分享发展的成果。然而在另一些地方,却没有见到明显效果,究其原因,并不是政策不好,而是落实不到位。政策成了“玻璃门”和“旋转门”,不是可望不可即,就是刚刚摸着了,却又被推了回来。
再好的政策,如果没有落到实处,等于没有政策。再好的措施,如果没有人去执行,也形同于无。因此,只有将政策落到实处,才能让“政策红利”充分释放。
正如有关人士所指出的那样,由于传统的政策思维惯性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对稳增长的政策愿意加大力度予以落实,但对于促转型的政策,或者由于找不到方向而落实不力,或者由于其短期内会带来阵痛而不愿意加以落实。但转型升级是中国经济爬坡过坎的必经之路,所以这些方面也必须通过督查加以落实。
从中央政府对政策落实的重视可以看出,决策者是清醒的,也是认真的。督查绝不仅仅是为了问责,而是为了保证政令畅通,为了使中国经济社会行走在合理正确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