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钢贸信贷纷争逆向发酵 厦门国际银行或将坐被告席

2014年06月10日 07:38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毛宇舟

  银行起诉钢贸企业本已是司空见惯,但近日上海华冶钢铁集团起诉厦门国际银行上海分行的消息则使得本不平静的钢贸市场再掀波澜。

  案件的缘由在于华冶钢铁认为厦门国际银行上海分行擅自将其6个账号存款共计人民币1.5966亿元划走。华冶钢铁起诉的同时,已经将相关文件递交上海银监局,《证券日报》记者致电上海银监局有关人士,但是截至发稿时尚未得到回复。

  消失的近1.6亿元

  本报记者在拿到的华冶钢铁递交银监会的投诉材料中看到,今年5月30日,华冶钢铁一纸诉讼将厦门国际银行上海分行告上法庭。此前,华冶钢铁于2013年3月22日、2013年4月1日、2013年4月10日、2014年3月3日、2014年3月4日、2014年3月10日通过6个账户在厦门国际银行上海分行合计存入共1.5966亿元。

  因为没有如期收到账户对账单,华冶钢铁派财务人员前往银行查询,财务人员查看厦门国际银行2014年3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的月度明细对账单发现,2014年3月17日,厦门国际银行上海分行将6个账号存款共计人民币1.5966亿元划走。但并未提供相应的回单,华冶钢铁也不知该笔款项的去向。

  据悉,厦门国际银行上海分行对华冶钢铁回复称,该行收到了第三方澳门国际银行的索赔通知书,银行有权直接划走存款。此后,华冶钢铁曾多次要求查看索赔通知书,但厦门国际银行上海分行均予以拒绝。

  华冶钢铁认为,作为存款人,对存款账户的月度明细对账单、账户余额、回单有知情权,银行有义务告知,而且此告知义务是无条件的,现在银行在其应无条件履行义务的基础上设置前提条件,已经违反了法律法规,侵犯了存款人的知情权。

  华冶钢铁还认为,银行单方擅自划款行为也属于违规操作,现为使该违规行为合法化,又以拒绝提供月度明细对账单、账户余额、回单,索赔通知书进行强迫,此种做法践踏了存款人的权利。

  据知情人士透露,华冶钢铁集团曾经派人长期在厦门国际银行上海分行蹲点,期盼银行行长给予正面答复。但厦门国际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郑威表示,银行有权直接划走存款,并认为该行工作人员的操作没有问题,他还认为企业并不是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因此无需银行无需向其出示索赔通知书。

  对于上述信息,厦门国际银行与澳门国际银行都未予回应。华冶钢铁新闻负责人陈先生则告诉记者,此案件已经出现最新进展,但是暂时还不方便具体透露。

  业内人士认为,这正反应出钢贸企业危机时期银行降低风险的意愿,华冶钢铁今年3月份传出资金链断裂的传闻,银行为了自保,只能抽贷或者想尽办法优先拿到钱。

  记者查阅上海法院网开庭信息发现,渤海银行上海分行起诉上海华冶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案件将于本月25日开庭,案由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

  银行划账实为自保

  公开资料显示,厦门国际银行成立于1985年,是中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2013年一季度,厦门国际银行经过老股东股权转让及引进新投资者,股东数从2011年的7家增加到62家,注册资本从2011年的10.6896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43亿元人民币,由中外合资银行转变为中资商业银行。

  在此案件中,与华冶钢铁发生索赔的澳门国际银行正是厦门国际银行的全资附属机构,经营一切商业银行业务。澳门国际银行于1974年在澳门注册成立。1985年因出现挤提而面临财政危机,随后得到厦门国际银行的资金支持才得以解决。从这个层面来说,厦门国际银行划账更像是求自保。

  其实,上述自保行为在当下的银行业十分常见。自2000年年初,现任第一钢市市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华瑞首创了五户联保、动产质押加上担保机构担保的模式。此后的钢贸贷款几乎都遵循这个模式,但初心虽好,结局却不尽如人意。

  长三角地区的很多中小钢贸商三五成群,通过交换钢材货存,向银行连环担保贷款,再把贷来的资金投到地产和股市里套利,借款黑洞在钢贸圈越滚越大。

  而银行方面,抽贷固然被外界讽刺为“晴天借伞,雨天收伞”,为了挽回损失,尽早收回资金,哪家银行也不愿意成为最后一个接棒者,动用关系抢占先机,已是常态。

  华冶钢铁祸起担保

  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华冶钢铁与澳门国际银行没有直接的资金往来,但华冶钢铁集团是森特集团的第三方担保公司。2013年,森特集团向澳门国际银行申请了贷款。森特集团成立于2002年,拥有江苏克罗德科技有限公司、常熟华冶薄板有限公司及宁波浙华重型钢管有限公司三家子公司,是一家美国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主要致力于精品钢事业的发展。

  最新一期财报显示,森特集团营收为9640万美元,同比下降30.9%;净利润为110万美元,同比下降71.8%。业内人士表示,这样的业绩下滑在市场情况看来,也是情理之中。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