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史上最严换证尘埃落定 四季度乳业竞争将进入白热化

2014年06月06日 07:17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受访相关企业均表示,已投巨额资金改造,不会将这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乳粉企业审查换证工作于5月30日尘埃落定。有82家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未通过审查、申请延期审查和申请注销的企业有51家,共投入34.4亿元改造费用。如此斥巨资改造,接下来,拿到证的乳粉企业高额的改造费用高会不会转嫁给消费者?这一问题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拿到证的企业以及专家学者。

  企业称不会向消费者转嫁换证成本

  5月30日,国家食药监管总局通报,我国133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中,仅有82家获得继续生产许可,生产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品种1638个,未通过审查、申请延期审查和申请注销的企业共有51家(并不是全部退出)。这意味着历时半年多的婴幼儿配方乳粉集中换证审查工作正式收官。

  不过,为了拿到“准生证”,很多企业也付出了不少真金白银。

  国家食药监局食品安全监管一司巡视员毕玉安曾表示,在这次审核中,企业积极参与自查和整改工作,加大技术改造、研发,共计投入34.4亿元。

  据记者了解,有的单个企业为拿到准生证花费超过亿元,有的企业由于提前投入了,所以这次的换证并没有投入太多资金。

  同样,包括多美滋在内的上海4家拿到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共花费资金超过1亿元。

  虽然企业换证花费的巨额资金尚无法考证,不过,对于企业是否将投资金额转嫁给消费者身上,在多数企业表示不会做的同时,乳业专家宋亮也认为,乳企不会将成本增加到产品上。

  宋亮表示,首先,国内婴幼儿奶粉的产能供应充足,原料成本等有所大幅下降,涨价会对企业不利,因此,企业不会轻易的去涨价。

  不过,在乳业专家雷永军看来,投资改造金额确实不少,但企业是否真的投入这么多不好说。

  在采访中,多数企业表示不会将投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对记者表示,这次换证,飞鹤投入了1亿元的资金。

  对于这部分资金的消化,飞鹤乳业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将通过内部管理消化成本,或通过争取市场份额降低运营成本,这些成本不会被转嫁给消费者,产品不会因此涨价。

  飞鹤乳业公司方面表示,企业应该通过此次换证,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而不是转嫁到奶粉价格中去。新规不应成为任何企业提高产品售价的借口。如果规则实施到位,企业的终端营销费用会大大降低,企业成本下降,有助于奶粉价格回归到正常的价格区间。

  四季度竞争将进入白热化

  拿到准生证后的乳粉企业,接下来它们会怎么做?在采访中,有企业表示,会根据企业制定的战略规划继续执行。不过,在专家们看来,拿到证的奶粉企业会陆续推出新品来抢占市场。而三线、四线城市将成为乳企重点争抢的市场。

  在宋亮看来,未来奶粉价格会呈下行趋势,未来的竞争将主要在三线、四线城市。

  对此,雷永军在赞同上述观点的同时,也表示了不同的看法。

  雷永军表示,此次换证工作虽然被成为史上最严,不过,从公布的数据来看,并没有多少企业退出。而纵观国内奶粉市场,进口奶粉牢牢把控着一线、二线市场,而国产奶粉在三线、四线市场的地位比较牢固,因此,要想打破这个格局,有一定的难度。“不过,三线城市的竞争将进入胶着状态。”

  在雷永军看来,谁占领了三线市场,谁就拥有了未来,因此,三线城市是乳企争抢的重点市场。但由于三线市场特有的属性,一些进口乳粉企业很难进入,不过一旦进口奶粉打开三线城市的市场缺口,那么对国产奶粉来说不是好事情。

  对于乳粉价格下行的说法,雷永军表示赞同,但表示在短期内国内奶粉的价格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国内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者对奶粉固有的消费思维、中高端产品受宠等因素影响下,奶粉的价格在今年内不会出现大的变化。”雷永军表示,除非标杆性进口奶粉企业和国内龙头企业率先做出降价举动,否则国内奶粉价格不会出现大的下跌。

  不过,市面上的奶粉每桶动辄300元-400多元,雷永军的心理价格在每桶120元-180元,最高200元。

  在雷永军看来,随着国内乳粉企业换证工作的结束,接下来,各家企业都会进行战略调整,而推出新品是每个企业的必选动作。

  “拿到证后的乳企会有新的战略布局。”雷永军表示,外资品牌会在8月底至9月初,推出新品;而国产乳粉企业将在7月份-8月份期间推出新品。9月份以后,进入第四季度,乳企间的竞争将进入白热化状态。

  雷永军表示,从9月份至明年,拿到证的乳粉企业在国内的发展方向将出现端倪,市场格局会逐步显现。“如果企业在这段时间内,战略错了,走错了路,那么这家企业的未来发展就没戏了。因此,今年四季度将是乳企竞争进入白热化的时间点”。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