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贷款利率不降反升为哪般:企业主为贷款熬白了头

2014年06月02日 07:40    来源: 国际金融报    

  贷款利率市场化已推行10个多月,但令人诧异的是,贷款利率不降反升,最终传导至产业链下游,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对此,有经济学家认为,降低融资成本的重要一环在于商业银行,75%的存贷比考核限制了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能力,对存贷比进行适当的改革有助于贷款利率的下行。与此同时,大额可转让存单有望于近期试点,我国利率市场化再迈步

  “真的为贷款熬白了头,操碎了心。”在上海从事纺织生意的企业主李先生两鬓已经泛起“霜白”。他无奈地告诉记者,从今年春节之后,他曾经整晚地睡不着,害怕银行突然抽贷或者提高贷款利率,但如今这个噩梦仿佛又变为了现实。

  “最近,银行对我们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又上调了,上浮幅度一般在30%-50%,最高的甚至达到60%,银行是一浮到底。而我们没有国有大型企业那样雄厚的资金,贷款成本的提升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别说贷不到钱,有时候真的不敢去贷。”李先生表示。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上海地区小企业贷款的利率差不多在18%左右,假设贷款100万元,每年就得还18万元,还要再加上3%左右的手续费也就是3万元,融资成本就接近21万元,比去年整整高出了20%。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自去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如今已经将近1年的时间了,但令不少像张先生这样的企业主诧异的是,贷款利率并未因竞争而下行,反而稳中有升。据记者了解,仅2013年全年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上升了0.4%。与此同时,央行推出的贷款基础利率也从去年10月的5.71%上升至今年的5.77%。

  “下不去”的贷款利率显然成为了压在中小企业融资身上的“一座大山”。那么究竟为何在贷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下,贷款利率不降反升?“存贷比”制度近年来缘何广受争议?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大额可转让存单”惠利几何?利率市场化“下一步”又该如何迈进?

  贷款利率不降反升

  5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 3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18%,比上年12月下降0.02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37%,比上年12月上升0.23个百分点。另外,从利率浮动情况看,3月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70.25%,比上年12月上升6.84个百分点。

  “利率还是很高,3月份非金融部门的贷款利率加权平均是7点多,加上上浮,国有企业市场上贷款利率将近10%。”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依德表示。

  根据数据,即便在利率市场化下放开贷款利率已将近1年,但贷款利率也并未像人们之前预想的那样稳中有降,反而部分小幅走高,与此同时,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也未见下行。

  “企业融资成本的居高不下主要是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降低。因此,在信贷资源很稀缺,而市场需求仍然很旺盛的情况下,贷款利率就很容易提升上去。”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微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浦发银行战略发展部总经理李麟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从目前来看,银行贷款利率上升和资金面的紧张有关,可能属于阶段性现象。”

  5月27日,央行在公开市场开展200亿元28天正回购,较5月22日缩量超三成,中标利率继续持平于4.00%。5月末最后一周,央行公开市场仅有500亿元正回购到期,无逆回购及央票到期,是央行正回购缩量提前维稳的主要原因,再加上5月29日央行和财政部投放4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该周公开市场有望延续小幅净投放。此前一周,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1200亿元,创4个月来新高。

  6月临近,银行理财产品揽储迹象又现苗头。“半年末时点将至,资金利率上行仍是大概率事件。”申银万国[微博]证券认为,事实上,在去年“钱荒”的教训之后,今年银行的“揽储战”已提前开始。目前银行陆续推出跨半年末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虽未现大涨,但亦有小幅回升迹象,6月“钱荒”再现的概率较小,但资金压力不容忽视。

  一位商业银行交易员也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表示当前资金面延续了紧平衡态势,机构融入继续增多,而融出更显谨慎。

  “受互联网金融冲击和金融脱媒(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的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影响,2013年以来,银行业整体负债成本呈上升趋势,由此带动贷款利率向上迁移。”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研究员杨驰告诉记者。

  但对于央行货币政策的引导,也有不少专家认为,不可“操之过急”。

  “央行货币政策起引导作用,推动利率市场化,不是说一下子就能够到位的,这其中得有一个过程,金融改革如何与市场以及政府之间共同协调共进,都存在巨大的挑战。另外,最近CPI和PPI走势背离,在这个过程中间,到底由什么来反映利率的真实性,可能也是对分析者的考验。”李麟进一步解释。

  “此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还反映在市场中每个主体对利率存有的一个敏感度,如今市场上有许多贷款的主体对利率市场化并不敏感,这就需要首先从国有企业入手,转变政府职能,让利率市场化这些主体对利率有充分的敏感度,从而大大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效果。”李麟补充道,“说到底,是现在利率市场化还未进行彻底。”

  在利率市场化专栏中,央行也强调货币政策框架向价格型调控的转型需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和效果强化的过程,此时数量型政策工具和目标依然重要。从国际经验来看,美日英三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持续时间均在十年及以上。因此,中国短期内需要数量与价格相互协助,共同完成调控目标。

  “推进之后至少还得看运行几年,才能够考虑利率市场化大踏步向前推进,因为还得看看这个制度推行以后是否合适,市场是否接受,大家是否认同,运行效果到底如何。”连平告诉记者,“不在利率市场化本身,而在于利率市场化一系列配套设施是否建立完善。”

  专家呼吁取消存贷比

  贷款利率“不降反升”,让不少专家学者将矛头对准了存贷比这一历时已久的货币监管制度,认为75%的存贷比考核限制了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能力,一时间呼吁取消存贷比的声音“不绝于耳”。

  所谓存贷比,是指商业银行贷款总额除以存款总额的比值。从银行盈利的角度讲,存贷比越高越好,因为存款是要付息的,即所谓的资金成本,如果一家银行的存款很多,贷款很少,就意味着它成本高,而收入少,银行的盈利能力就较差。

  “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这项规定发端于1995年7月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法》。该法虽经多次修改,但对存贷比的规定却延续至今。

  “在银行资金来源和运用单一的情况下,存贷比无论是作为流动性监管指标还是贷款额度控制指标都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金融脱媒的情况下,存贷比的弊端日渐显现。”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过去10年,银行的存款和贷款的增速基本是一致的,但从去年开始,存款的增速明显跟不上贷款的增长,两者相差两个百分点。今年第一季度差距更大,贷款增速为13.9%,存款增速为11.1%,相差近3个百分点。

  连平认为,在“存贷差”日益加大的今天,“存贷比”这一监管制度变得尤为“惹人非议”,“一方面银行不愿意放手贷款规模的投放,另一方面由于金融脱媒加快、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IPO开闸以及财政存款难以大幅下放等因素,使得现在银行存款增速明显放慢。因此,存贷比监管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得商业银行在市场想尽办法拉拢资金,比如每逢月末、季末、年末,银行推出各类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这些都势必会造成市场利率水平上升。”

  具体来看,截至2013年末,已有多家上市银行的存贷比全线“飘红”:交行、民生、浦发、中信、光大、中行存贷比分别为73.40%、73.39%、73.01%、72.79%、72.59%、72.52%,其中招行以74.44%“稳居榜首”,逼近75%的监管红线。此外,从趋势上看,存贷比数据近两年呈逐步攀升的态势。市场流动性偏紧导致大部分中国上市银行2013年末存贷比上升、流动性比例下降。

  因此,连平分析,对存贷比进行适当的改革将有助于贷款利率的下行。“如果同业存款也列入商业银行存贷比考核的一个分目进行计算,商业银行就可以简单从同业市场获得资金。将分母做大,银行可以把更多贷款放出去,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像现在这样疲于奔命,想尽一切办法用很高成本把资金拉进。”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也持有相同观点,其表示在《商业银行法》对存贷比指标暂没有取消之前,应尽快改变商业银行存贷比的计算口径,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纳入一般存款统计,同时把同业存款也计入存贷比的分母,承认吸收同业的存款也是资金来源之一,降低一般存款与同业存款之间的套利行为。

  此外,呼吁取消存贷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更完善的指标代替存贷比反映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我国已经开始实施的巴塞尔协议Ⅲ中,已经引入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来监测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这两大指标覆盖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更全面,比存贷比这一传统指标更准确。”李慧勇表示。

  近日,监管部门对于“存贷比”这一制度的完善再一次提上“议程”:5月14日,上海银监局发布《关于试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管相关制度安排的通知》中显示,“在试验区业务开展初期不对试验区业务和试验区内分支机构下达单独的贷存比考核指标”。这是监管部门首次公开强调对城市中的分支机构存贷比放松。

  在连平看来,短期内取消存贷比考核并不现实,“即使要取消,从法律上来说还要有程序,至少还要1-2年的时间。”

  试水大额可转让存单

  2013年7月20日,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是长期实行利率管制的我国金融市场迈出的一大步,虽然其效果并未“立竿见影”,但央行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脚步没有放慢。中国人民银行在《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目前我国同业存单市场已初具规模,而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关键一环,面向企业、个人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将有望于年内推出。

  所谓大额可转让存单(NCDS),是由商业银行发行,可在二级市场上转让的存款凭证,通常票面利率比同期定期存款利率略高,且利率可以浮动,这是它与定期存款最大的不同。大额可转让存单一般期限为14天至1年,面向机构投资者发行的金额较大,例如在美国为10万美元,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的金额相对较小,美国的最小面额为100美元。

  家住上海的张女士只看了一眼今年第二期凭证式国债(一年期仅3.6%的票面年利率),便连连摇头说:“我是不会买的。”张女士很坚定地告诉记者,这几年来一直在买银行的理财产品,虽然现在的收益率和春节前后那段时间不能相比,但是想要买到1年期5%收益率的理财产品还是挺容易的。

  而张女士可能不清楚的是,以后一年期国债这种稳妥的理财方式,可能将逐步被银行所发行的大额可转让存单所取代。

  设想一下,不久的将来,张女士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工作人员会向她介绍大额可转让存单:一种市场化定价的存款单证,凭证上印有一定的票面金额、存入和到期日以及利率,到期后可按票面金额和规定利率提取全部本息。收益率不错,也可以通过银行随时转让给其他储户,自由买卖,转让时的利率随行就市。

  “大额可转让存单的推出,对普通居民而言,无疑在其投资方式中又增添一类新的理财工具。”李麟告诉记者,“与此同时,这种产品拥有两个非常突出的优势,首先是流动性好,其次相对于与第三方对接,或者两头在外的其他理财产品来说,由于大额可转让存单是定向发行,并且通常是银行和个人之间或者是银行和发行对手之间的交易,更接近于存款,储蓄性质更强,因此对于个人储户——尤其是风险偏好较低的储户,将会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另外,在极端情况下,比如股市融资高风险,债市配置又会出现刚性兑付,储蓄大量回流时,大额可转让存单将会非常受欢迎。”李麟补充说。

  对于将来大额可转让存单可能的具体实施细节,目前不少银行负责人表示,细则还未推出,但届时会在总行的设计安排和统一发布下时时跟进。“我们也非常希望细则的正式落地,会时刻关注,相信总行正在研究之中。”上海农商银行自贸区分行副行长季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李麟预测,未来中小银行推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动力更大,其次大额可转让存单的购买起点相对来讲并不会低。“如果购买起点太低的话,银行的成本会比较高。所以,在试点阶段,大额可转让存单的购买起点可能会设置得较高,至少在100万元左右。”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会有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分拆代销,从而降低门槛。期限可能为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一般不超过1年。利率可参考同期限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或者目前运行的同业存单利率定价。

  据了解,大额可转让存单起源于美国,1973年美联储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成为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切入点,并逐渐成为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同样,这一货币市场工具也在1979年的日本利率市场化和1994年韩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大额可转让存单的推出,意味着利率市场化仅剩“临门一脚”——存款利率的放开。

  “针对个人的大额可转让存单的推出,可视为我国取消存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向前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一步。”连平认为,“存款利率放开的时间表既然已经确定,这将倒逼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启动。根据国际经验,大额可转让存单将根据先大额后小额、先长期后短期的顺序渐次推出。”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