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 印
日前,新三板交易结算系统正式上线,成交额和成交量均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随着挂牌企业数量突破700家,市场规则和制度逐步完善,新三板的人气正不断增加,融资和交易功能得到初步展现。
自2012年成立以来,新三板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可以获得地方政府的一笔补贴,补贴金额最高可以涵盖企业改制、中介审核及最终挂牌等费用,甚至还有剩余,由此出现了一波企业争相挂牌新三板的热潮。但是,随着挂牌企业数量增多,政府财政补贴的瓶颈正日益凸显,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成为各方共同关注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新三板刚成立时,地方政府财政补贴可以鼓励企业进场挂牌,打造本地优秀企业,并带动本地区域股权市场的发展。随着新三板的发展,政府继续进行财政补贴既不可能,也没必要,更不应该。
首先,挂牌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而财政资金有限,决定了继续进行财政补贴的不可能性。预计今年新三板挂牌企业将突破1000家,未来将很快突破2000家,随着企业数量增加,政府补贴的压力也会不断增加,其不可持续性将日益凸显。政府补贴的瓶颈是政府自己创造的,突破这一瓶颈的办法是逐步降低补贴标准并最终取消补贴。此举可以使政府得到解脱,并还权于市场,让市场早日承担起应有的压力,靠自身的融资功能吸引企业进场。
其次,新三板需要自我演进,政府应遵循市场规律。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律表明,政府不应干预资本市场的自由发展,离得越远越好。中国沪深市场一直被称为政策市场,场外市场应改变这一印象,遵循市场规律,实现市场的自我演进。政府补贴从最开始就是违市场的,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若不适可而止,一段时间后将可能演变为政府干预,使场外市场重蹈沪深市场的覆辙。新三板作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一环,承载着中国版纳斯达克的使命,政府呵护的方式应是给予其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而不是参与其中。如果市场一直需要政府的护航,那么将无法真正发挥其功能。
再次,新三板可以实现自我发展,政府没必要参与其中。中国资本市场已有二十余年的发展经验,足够场外市场借鉴。之前资本市场发展一直是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式发展,与国外成熟市场的发展历程刚好相反,场外市场作为新的尝试,完全可以按照资本市场本身的规律,进行自下而上式的自我演进,政府没必要参与其中。今年第一季度,新三板挂牌公司实现股票融资6亿元,平均每次融资1717万元,同比大幅增长。并且,新三板已与诸多商业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功能在这一市场均有所体现。随着交易制度、并购重组制度和做市商制度的逐步推出和完善,新三板的自生能力正逐渐增强。
最后,政府干预将阻碍新三板的良性发展。新三板的人气和对企业的吸引力,在于其融资能力,而非政府的推动。政府的任何干预只会扭曲资金投向和资金价格,不利于资金的优化配置。在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一些企业的挂牌动机不是规范治理,在市场上获得融资,而是套取政府的补贴,很少考虑挂牌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一些优质企业却因无法得到财政补贴,或只能获得较少补贴,而不能支付挂牌的相关费用,无法挂牌融资。政府补贴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以及在起跑线上的不公平现象,权力寻租可能使政府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再次上演。
总体而言,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政府继续进行财政补贴的压力将越来越大,而且也没有必要,更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甚至会危害市场的良性发展,因此笔者建议政府逐步降低补贴标准并最终取消补贴。当然,政府若想有所作为,可以调整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方式,比如补贴市场本身、变补贴为减税等。地方政府与其补贴拟挂牌企业,不如补贴新三板或本地的区域股权市场,让市场免去企业的挂牌费用,每家企业都可得到均等的进场机会;与其在企业挂牌前补贴,不如在挂牌后实行税收减免,从另一方面减轻企业的运营成本。
中国的货币发行量年年增长,金融体系的货币总量非常大,因此我们不缺资金,而是缺好的企业和项目。新三板作为连接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又一渠道,其融资和交易功能值得期待。我们希望政府保持与新三板的距离,真正践行十八届三中全会“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精神。
(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