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获得全国第一个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到现在,温州金改已经过去两年了。原本希望,通过金融综合改革试点,温州能够再次率先“吃螃蟹”,为全国的金融改革积累经验,提供借鉴。但到目前为止,温州金改仍在空中飘荡,难以落地生根。有关温州金融环境进一步恶化、信用体系近乎崩溃的消息,却不时地传到公众的耳中。
温州的信用体系是否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现在就下结论,可能为时尚早。但是,从目前来看,温州的金融环境,确实已经对金融改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为,金融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金融秩序,使金融能够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而温州目前的金融环境,显然不利于金融改革的推进。如何摆脱信用失控僵局,已成为温州金改的最大难点之一。
事实也是如此,据相关媒体报道,2013年,浙江全省法院共受理了企业破产案件346件,同比上升145.07%,破产企业债务总额达1595亿余元,比2012年的243亿元增长了近6倍。其中,发生在温州的企业破产案就有198起,占全省的57%。而且,业内人士透露,今年的情况比去年还要严重。
温州的信用失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失信情况十分严重,截至2014年2月末,全市的关注类贷款约360.67亿元,比年初增加38.15亿元;二是担保公司大面积倒闭,90%以上的担保公司已经关门;三是互保联保十分普遍,知情人士透露,要想解开温州的互保联保资金链,至少需要投入100亿元资金。有企业波及的互保联保企业多达上百家、数百家。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企业已经完全符合破产条件,却很难实施破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家或几家企业的失信,就有可能引发整个温州的信用崩溃、风险爆发。也正因为如此,温州的银行,也到了有抽贷条件就抽、没有抽贷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抽的地步。即便浙江省政府多次要求银行不停贷、不抽贷,甚至默许民间成立“救急基金”,也无济于事。
如果金融改革不能伴随着“输血”而行,金改就极有可能是一句空话。而“输血”对银行来说,并不是容易的决定。除非财政能够拔刀相助,而地方财政有多大的支持能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别的不说,政府债务就够财政背的。
温州作为实体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曾经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而金融业在温州的发展也是顺风顺水,一片兴旺景象。但是,时过境迁,短短十来年时间,温州的经济金融就到了近乎崩溃的边缘。温州金融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全国其他地方、特别是长三角,同样存在。债务沉重、信用失范、互保联保、老板跑路等都十分严重。尤其是政府平台公司普遍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难,是金融风险最大的隐患之一。
改革就是要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建立新的运行体系。温州的信用体系,不管有没有到了崩溃的边缘,都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温州金改确实已经受困于信用失控,但是,决不能在信用失控面前停滞不前。在互保联保等现象十分严重、企业普遍信用失控的情况下,能否考虑由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金融机构,建立“解保基金”,由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直接操作,以此来解开互保联保“风险链”。否则,如果真的发生全域性金融风险,银行仍然会出现严重损失。
与其被动等待风险的发生,不如主动采取措施化解风险。毕竟,对温州来说,经济的基础还在,企业经营的能力也在。一旦“风险链”解除,企业就有可能进入良性循环。那么,银行的风险也就基本化解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得到各大银行的共同支持,而不是由几家银行承担。风险是共同的,化解风险的措施也必须大家共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