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瓶的,好喝的”。三精制药,这家在央视多年保持广告轰炸而路人皆知的药企,以董事长刘占滨的纵身一跃,跌入舆论漩涡。2009年上任三精董事长之际,刘占滨被寄望改革三精营销管理模式。不过,五年过去,三精制药净利改观甚微,2013年更是遭遇净利骤降98%。
功败垂成,刘占滨以自杀留下迷局。虽然公司公告回避了刘占滨遭调查的原因,但来自多方的公开信息显示,刘占滨的罪名很可能被指向“受贿”。5月20日,黑龙江黑河市人民检察院对外称,该院已经成立领导小组调查刘占滨自杀事件,调查组已经奔赴哈尔滨,待有结果后将向社会公布。届时,刘占滨事件是否牵涉更广,或可得到答案。
2014年2月7日,马年第一个工作日,三精官网报道称,这一天,刘占滨一大早就守在公司门口迎接员工,共祝新春“开门红”。这是公开信息中,刘占滨的最后“踪迹”。此后直至刘占滨自杀的三个多月里,公司的大小事务中都再未提到刘占滨的名字。上市公司公告里,董事长刘占滨最后一次被提及是在2013年底。
4月中下旬起,三精制药股价开始呈现震荡下行。至4月22日达到阶段性高位的7.5元后持续走低,截至5月23日,三精制药报收于6.64元,距离一个月前已跌逾11.4%。有投资者猜测,这一股价表现可能是因为刘被调查的消息提前“走露”。而对于刘占滨因涉嫌受贿受到侦查,一位哈药集团公司内部人士将其定义为“公司内部斗争的牺牲品”。
短板1 在集团内部定位尴尬
三精制药在上市十年后走向了没落。4月2日,三精制药公布2013年报,业绩剧跌。2013年,三精制药实现营业收入31.77亿元,同比降低21.91%;净利润646万元,同比降低98.23%。与此相应的是,同期广告费支出了4.31亿元,约为净利的66倍,这意味着1元的广告费用带来净利润仅为0.015元。
在记者的采访中,几位分析人士一致把主要祸根指向了该公司定位不清晰、研发未跟上。医药营销专家史立臣认为,三精制药在哈药集团中的定位不清晰,对自己的产品也没有清晰的定位。
三精主要收入来源一直是OTC产品,但该公司并不专注于做OTC,这直接导致产品后劲不足。“它也做处方药,产品线比较混乱。”一位接近三精制药的市场人士说。而即便是主打的OTC,除了在2000年就已打响了的老牌产品双黄连口服液、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之外,几乎难见其他的品牌产品。
短板2 “单脚”营销后劲不足
营销管理的不完善则是阻碍该公司壮大的一块巨石。
在刘占滨上任之前,三精制药的营销模式几乎全凭长期广告,产品靠经销商来推动,很少有销售人员去拓展销售渠道和终端。这种“单脚”营销策略是业务后劲不足的最重要原因。
记者注意到,三精制药的营销人员几乎未曾超过500人,截至去年底时也仅为356人,规模如此之小的营销队伍在大型医药企业中是极为少见的。“像三精制药这样规模的企业,销售人员应该在两三千人才算是比较正常的。”一位分析人士指出。
改革未成 福利减半
刘占滨上任后,推行过“广告依赖”弊病改革。2013年4月,三精制药与控股股东哈药股份共同投资设立了哈药集团营销有限公司,改变了三精和哈药此前在营销上“各自为战”的局面,营销公司通过控制公司主导产品的发货量,维护市场价格,开展终端促销等活动。根据预期,这项改革实施以后,公司的业绩将会增长。然而,2013年的年报显示结果恰恰相反。
业绩低迷,三精制药的整体薪酬待遇也在下降。比如,公司2013年支付给销售员工平均工资同比2012年的35.47万元,下降了7.7万左右,缩减幅度达21.7%。一位接近三精的人士坦承,“这1-2年最明显的就是福利待遇的减少,包括过年过节发东西等,最多的时候正常加福利能拿到10万元。但现在车间工作人员薪酬5-6万之间。”据《新京报》《理财周报》《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