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4年4月30日,中小企业板共有719家上市公司,融资规模达到7305亿元,其中IPO融资4864亿元,再融资2441亿元
2004年5月27日,经国务院、证监会批准,中小板在深交所挂牌启动,标志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当年5月28日,随着浙江新和成发布招股说明书,中小板诞生了第一股。十年磨一剑,这个旨在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效融资的平台生根发芽,渐渐成长为市场的中坚力量。我们看到,借助中小板之力,苏宁电器、洋河股份、歌尔声学,金螳螂等得以茁壮成长为行业巨擎。当下,中小板正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的深化改革具体目标前行,有望谱写新的篇章。
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来看,中小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截至2014年4月30日,中小企业板共有719家上市公司,是十年前的19倍;融资规模达到7305亿元(其中IPO融资4864亿元,再融资2441亿元),是十年前全年融资额的80倍,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小板公司总股本2944亿股,股票总市值达3.76万亿元,是十年前的91倍。可以说,中小板成为促进我国金融体系构建、完善多层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之一。
除了为企业融资服务,中小板也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年来,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浙江、江苏、广东,到西部地区的新疆、四川、云南,越来越多中西部地区的公司登陆中小板,截至2014年4月30日,中小板719家上市公司已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其中,中西部上市公司数量达156家,占中小板上市公司总数比例为22%,极大地支持了中西部地区的生产与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
随着中小板上市企业越来越多,所覆盖的行业也越来越广,目前已经扩张到了15个行业,包括银行、证券、制药、房地产、互联网、信息技术、物流服务、影视传媒等行业。新兴行业企业的增多,使中小板成为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特别是一些利用资本市场平台做大做强的中小板上市公司,成了区域内的支柱企业,像比亚迪、苏宁云高、海康威视等。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共振,这些行业内的巨擎带来了明显的集群效应。
作为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高新技术企业一向是资本市场的重点支持对象,而中小板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主要渠道之一。截至2014年4月30日,中小板公司有519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为72.18%,其中拥有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的公司237家,拥有国家863计划项目的公司67家,获得国家创新基金支持的公司96家。
十年来,中小板规模快速扩张,业绩也非常靓丽,连续十年保持营业收入稳定增长,平均营业收入从2004年的6.51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4.8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04%,展示出了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受金融危机、业务转型、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各年度的净利润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但总体上保持增长趋势,平均净利润从2004年0.4亿元增长到2013年1.4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5.56%,体现出了优异的成长性。截至2013年底,累计实现净利润4895.51亿元,平均每年有69%的公司业绩同比增长,30%的公司业绩同比增长30%以上,体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良好的业绩为回馈投资者奠定了先决条件。除公积金转增股本以外,从2004年至2013年,中小板公司合计现金分红1546.98亿元,占累计实现净利润额的32%。
良好的业绩表现、丰厚的投资回报,调动了创投行业的极大热情,截至2014年4月30日,176家创投背景的上市公司不但吸引了59.12亿元的投资金额,也吸收了创业投资的丰富经验,加速了行业市场的规范、繁荣。与此同时,中小板为民间资本打开的这一扇窗又反过来推动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日益完善和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
十八大以来,在国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引下,中小板上市公司积极响应,截至2014年4月,有75家上市公司投资小额贷款公司、12家上市公司投资担保公司,70家上市公司拟投资民营银行,合计投资金额超过百亿元。中小板逐渐成了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汇集地,混合的程度越来越高,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相互融合,发挥着协同效应。
十年来,中小板风雨兼程,积极稳健成长,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缩影。未来,在“新国九条”的指引下,中小板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给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下一个十年,中小板会涌现更多优秀的公司,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