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在2000点反复挣扎,其实是对经济“基本面”预期不确定性的纠结。一是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后,证券市场对于宏观经济走势不确定性预期;二是金融改革尚在半途而引发的不确定性预期。一些金融产品始终无法摆脱刚性兑付,在扭曲整个金融市场风险定价体系的同时,进一步分流了证券市场的资金。在这两个问题没有出现关键性变化之前,零星的“利好”政策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市场颓势。
市场先生的情绪真是反复无常。即便是在新“国九条”正式出台、证监会明确下半年新股发行计划等一系列被视作“利好”的政策频频释放的前提下,A股市场仍然表现得疲弱不堪———在过去的数个交易日内,上证指数屡屡跌破2000点大关,而自今年以来,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分别累计下跌了4.30%和11.29%,在全球主要市场当中,有再度垫底的趋势。
在更细节的层面,A股市场的缺乏生气也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程度。中登公司的最新数据显示,上周,在A股1.74亿户账户中,有效账户为1.34亿户,但期末A股的持仓账户仅有5363万户,当周参与交易的A股账户数则仅有区区813.43万户。来自W IN D统计的数据则显示,5月以来的13个交易日中(截至5月20日)沪深两市A股市场有12个交易日呈现资金净流出状态,累计净流出达513亿元。
但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得更大一些的话,A股有如此表现并不奇怪。在经济基本面,不容易找到支持A股长期走牛的理由。当前,虽然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但也看不到可能出现超预期增长;在利率方面,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与2007年三季度相比下降不少,但是贷款利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当时相比相差无几,在可见的未来也不太可能大幅度放松银根。除此之外,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也时不时地传来一些坏消息,考验着投资者摇摇欲坠的信心。
另一方面,一些金融产品始终无法摆脱刚性兑付,实际上推高整个金融市场无风险收益率,使得股市对于投资者而言几乎没有吸引力。通常而言,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但在中国,由于“刚性兑付”的传统存在,许多投资者甚至不会去考虑其中的风险,面对10%以上的年化收益,如果没有风险的话,还有什么理由去投资股市呢?与此同时,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一些金融同业业务和各类理财业务,引导投资者追逐短期高利率,不追求长期回报,这种情形更是进一步加剧了对于股票市场的资金分流。
就中国证券市场本身而言,还存在另一个不确定因素在影响着投资者的预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包括股票发行注册制在内的改革仍将是主旋律,新股发行、再融资、退市等一系列制度变革都在给整个市场带来不确定性,尽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更加市场化的发行体制,但过去的经验表明,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带来短期市场波动。
股市“熊多了必然会牛”只是投资者的美好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A股市场今天在2000点的挣扎和投资者所经历的阵痛,实际上是对中国经济走向以及整个扭曲的风险定价体系等的一个客观反映,新股扩容以及中国证券市场自身存在的问题,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投资者信心。换言之,A股想要牛起来,需要的是对经济运行和证券业自身改革有一个良好的预期,与此同时,金融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关系也需要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