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银保纠纷维权难 防范误导学七招

2014年05月19日 07:17    来源: 成都商报    

  事前防范

  在对银保销售误导行为进行维权时,事后的举证是比较难的,而最好的方法是事前的防范,即消费者要了解相关理财知识,避免被误导。

  不懂多问

  几万、几十万不是小数目,千万不要合同都没看就随随便便签字。我们强烈建议,在合同签字之前一定要仔细审验合同,看不懂就多问问家人朋友。

  “本来是到银行存钱,结果稀里糊涂地就买了保险!”

  近年来,银保销售误导频发导致“存单变保单”的情况并不鲜见。在上周一,本报继续开通“金融维权热线”后,接到最多的也是银保纠纷投诉。然而,面对这些投诉,让本报金融工作室记者感到纠结的是,我们能做的很有限———由于不少客户投诉的银保购买时间都是一两年前甚至好几年前,客户常常面临举证难、维权难的尴尬。但我们不妨通过他们的教训,让更多的人免遭银保销售的误导。

  银保维权难在哪里?银保常见的误导说辞有哪些?消费者又应当如何避免误导,从而安心购买适合自己的银保产品?本周“金融维权台”栏目将一一为您揭示!

  案例

  解读

  存单变保单 她们都遭遇维权难

  ■案例一

  文女士:2009年3月在某银行存的1.3万元到期,我们就转存,当时有人坐在门口帮我们存,我也不懂,对方说利息要高一些,当时说每年利息是5%,结果1万给我弄成了保险,到期了我去拿钱,今年4月才拿到钱,5年了,对方说还要加红利,结果拿到一起只有11400多元。

  ■案例二

  饶女士:业务员给我介绍的是理财产品,一年到期取本金和收益,结果变成了保险。今年准备去取,现在告诉我如果取本金要收5%的进出手续费。也就是说,我现在取出来,还要亏钱。签合同的时候都没有给我看合同条款,就喊我在一张纸上签字,一个星期后才把整份合同给我的。

  记者点评:上述案例只是本报接到的众多热线电话中的两例,面对上述的银保纠纷,记者感到很为难,原因在于消费者目前除了合同外,基本拿不出被误导的证据,也就是说很难有证据证明是对方工作人员进行了误导;相反,合同上都有客户白纸黑字的签名,要证明误导就更难。一些法律人士表示,由于书面的保险合同多是当下银保产品销售中唯一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这意味着一旦出现纠纷,被误导的消费者“有理”也变成了“没理”。

  误导四策

  银行存钱

  常见套人招数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对银保销售误导行为进行维权时,事后的举证是比较难的,而最好的方法是事前的防范,即消费者要了解相关理财知识,避免被误导。

  记者了解到,市民在银行存钱时,如果遇到下面的说辞需要特别留心,因为对方给你推荐的很可能就是保险———请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

  ■误导一:把购买保险说成是储蓄,或者把缴保费说成是存钱,把返还的生存金说成“利息”。事实上,保险与存钱完全不同;

  ■误导二:能分红的新型理财产品,“收益比存款高,还能享受分红”。事实上,所谓能分红的“新型理财产品”可能就是保险;

  ■误导三:存钱送保险。客户本来准备存定期,但被客户经理推荐成参加“存钱送保险”活动,宣称收益不仅比存款高,而且还附送一份保险,这个保险还带分红,如果出现意外伤残或身故等还可以获得赔偿。事实上,很可能根本就没有什么“存款送保险活动”,保险根本就是你花钱买的。

  ■误导四:直接说是卖保险,但宣传高收益。类似说辞比如:“我们最近推的这个万能险收益高于银行存款,如果你连续存5年,每年大约有6%的收益”。事实上,目前的确有一些万能险产品的结算利率可以达到6%,但你需要了解两个问题:一是这个收益仅代表该产品当前的收益,并不代表未来5年收益一直会这么高;第二,每月公布的结算利率仅针对投资账户中的资金,不能和银行存款利率进行直接比较,而投资者的资金买进后,很可能要扣除一定的初始费用,这个费用是多少,你需要了解。

  辩解三招

  机构如何应对

  银保纠纷

  在银保纠纷的维权过程中,面对对方可能抛出的为自己推卸责任的说辞,消费者能有效地应对么?

  ■辩解理由一:

  “说是被误导,有证据吗?”

  市民普遍反映,“错买”银保产品多是听信销售人员误导,冲着“收益肯定比定期高”的口头承诺,以及对银行的充分信任,而忽视了对相关合同的审验;还有市民说过了这么久怎能拿出证据,“难道每次去银行要自备录音笔不成?”

  记者点评:当然不可能随时带录音笔,但目前的银保纠纷容易导致缺乏有效的证据。为避免纠纷,建议客户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听信口头承诺。不管购买什么理财产品,如果有人向你保证一年收益能达到百分之几,那么一定要把收益承诺写到合同里。

  ■辩解理由二:

  “你当初签字了的”

  对于银保纠纷,金融机构说:“你是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既然你当初自愿在合同上签字,就说明你是充分理解保单及合同内容的。”

  市民反映:在买银保产品的时候,出于对银行理财经理的信任,理财经理喊签字就签了,其实合同也没咋看。

  记者点评:几万、几十万不是小数目,千万不要合同都没看就随随便便签字。我们强烈建议,签字之前一定要仔细看合同,看不懂就多问问家人朋友。

  ■辩解理由三:

  “电话回访你不是回答知道了吗?”

  客户反映:“那是因为业务员提前叮嘱说回访电话只是核实一下个人信息、走个过场而已,问什么就回答‘好的’‘知道了’‘是’就行了。”

  记者点评:电话回访是客户维护权益的重要途径,须认真对待。若发现电话回访和购买产品时销售人员介绍的情况不一致,可选择尽快解除保险合同。

  防身七术

  防范银保销售误导看看这七招

  客户怎样防范银保销售误导?2012年8月,保监会曾出台《关于在银邮代理机构购买人身保险产品有关注意事项的公告》,客户在银行等网点购买人身保险时,不妨注意以下事项来防范误导风险。

  ■第一招:核实产品性质

  为避免将保险产品当作银行储蓄和理财产品,购买前要核实销售人员推荐的产品是否为保险产品。尤其要注意部分销售人员以银行理财产品、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名义宣传销售保险产品。

  ■第二招:认真阅读产品条款

  不要将销售人员向你出示的保险产品广告等宣传资料视为保险合同。根据规定,购买保险产品,销售人员应当向您提供保险条款;购买分红、投连、万能等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的,还应当向您提供产品说明书和投保提示书。这些文件请认真阅读。

  ■第三招:弄清收益是否确定

  如果您选择购买分红保险产品,请您注意:红利分配水平主要取决于保险公司实际经营成果。红利分配是不确定的,分红水平不能和银行存款利率进行直接比较。

  若您选择购买万能险产品,请注意:此类产品可能收取初始费用、死亡风险保险费、保单管理费、手续费和退保费用。产品设有最低保证利率,但该利率和每月公布的结算利率仅针对投资账户中的资金,不能和银行存款利率进行直接比较。

  ■第四招:注意保险期间和缴费期间有别

  在购买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险产品时,请注意缴费期间和保险期间这两个不同概念。缴费期间是指您需要缴纳保费的时间,一般为1年、3年、5年甚至更长期;保险期间是指合同成立至合同满期的时间,在银行销售的产品通常为5年及以上,直至终身。缴费期满后,保险合同不一定满期,若投保人退保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损失。

  ■第五招:根据自身经济实力买保险

  结合自身经济状况和已有保险产品情况,选择一次性缴保险费或分期缴费。

  ■第六招:利用“犹豫期” 减少退保损失

  您在银行等网点购买的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险产品均有犹豫期,期内可无条件解除保险合同,保险公司除扣除保单工本费外应退还缴纳的全部保费。根据今年4月1日起实施的新规,目前保险期间超过一年的银保产品犹豫期已延长至15天。

  ■第七招:认真对待电话回访

  保险公司对客户进行电话回访是您维护权益的重要途径。如果电话回访了解到的情况和购买保险产品时销售人员介绍的情况不一致,请您结合自身情况判断是否仍然继续持有此份保险合同。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