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热了,且热得不一般!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20个省市或计划或正在申报自贸区。这背后释放了各地深化改革的腾腾热气和锐气,但也或多或少夹带着争抢“政策洼地”赶早不赶晚的“搭车心理”。一些地方、一些人士,总觉得自贸区这顶帽子诱人,不管里面装的是什么,先抢一顶戴上再说。殊不知,自贸试验区这帽子,还真不是谁都能戴的。
自贸试验区不是保税区的“2.0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名称里多了“试验”二字,这决定了它并不是过往保税区的升级版,而是承担着改革试验的功能,是要素市场放开、政府边界厘清、管制放松的试验,是一种高层级的开放。
自贸试验区也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特区。往昔的特区确有许多优惠政策,而随着“洼地”遍地开花成“平地”,政策的“虹吸效应”免不了边际递减甚至用尽。事实上,将特殊政策给予某地,本质上是在牺牲其他地方公平竞争的机会。自贸试验区摒弃的是 “跑马圈地要政策”的旧方式,追求的是改革红利。建立自贸试验区关键不是挖掘政策“洼地”,而是探索制度创新,向改革要动力。
环顾世界,以资源禀赋决定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在起变化,全球经济区域化特征明显,美欧发达国家开始推销更高标准的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建立上海自贸区,即是主动适应、参与继而影响国际经济新秩序。细察国内,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能否从倚重土地、环境、人力等资源的要素驱动成功转型为依靠创新驱动。这尤需破除体制、机制、税制、汇制、法制等各方面的制约,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清障。一言以蔽之,在此内外背景下,建设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决策,重在“于扩大开放中拓展发展空间,用倒逼机制推动转型升级”。
如今,上海自贸试验区已运行七月余。按照既定的目标,自贸区各项改革紧锣密鼓推进:“事中事后监管”、“先照后证”有条不紊试行,新版“负面清单”、自由贸易账户呼之欲出。建设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的试验已踏上征程,前路多艰而前途光明。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要出发”,对于自贸试验区建设,尤须如此。时时牢记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全力完成制度创新的核心任务,如期达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基本要求,不抢政策洼地,不搞中看不中用的盆景,不一哄而上跑马圈地,自贸试验区方能“兼其小而得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