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司正与宋卫平、夏一波、寿柏年就收购绿城中国已发行股本不超过30%权益进行磋商。”昨日(5月15日)傍晚,融创中国的一纸公告证实其正在收购绿城。如收购完成,融创将和九龙仓并列第一大股东。
公告显示,在内地高端住宅产业有教父般地位的绿城中国董事长宋卫平,或将淡出传统房地产行业,开始转向更为专业细分的领域。
对于绿城,宋卫平投入了太多的个人感情。从1995年开始创办绿城到现在,他在绿城身上投入了将近20年的心血。绿城,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份资产,更像是他的子女。一些业界人士认为,宋卫平的离开,意味着房地产开发的香港模式可能将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业界旗帜或将退出
昨日下午,关于绿城被融创收购的消息就已传开,业界流传着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绿城转让30%股权给孙宏斌,另外绿城教育、医院转让49%股权给马云,宋卫平彻底退出。第二个版本是孙宏斌取得绿城中国的实际控制权,宋卫平有意让孙宏斌做接班人。第三个版本是宋卫平退出上市公司,专心做绿城建设。
对于宋卫平的退出,业界一片惋惜之声。在很多年里,宋卫平带领下的绿城一直是业界追求高品质住宅的一面“旗帜”,而其本人则被认为是“旗手”。
亿翰智库上市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化东说,宋卫平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为了追求完美往往愿意投入很多。坊间曾有传言,宋卫平因为某栋房子造得不好,而将房子全部拆掉重新建设。
“他刚收到一短信‘全国绿城业主坚决不答应’,他读了下,他说他很纠结。”在融创公告收购绿城将近3个小时后,宋卫平身边的一位知情者转述宋所说的话:“还没签字,没签字(指收购一事)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据他介绍,昨天下午宋卫平亲自主持召开了一个会议,在会议上他说了很多动感情的话。
事实上,2012年,绿城靠出售了一部分项目活过来的时候,宋卫平曾称之为“卖儿卖女”,连卖项目都如此心酸,又怎么会愿意把他亲手缔造的绿城轻易卖掉。
被认为“不会做生意”
对连续在两轮楼市调控中遭遇“鬼门关”的绿城来说,面对新一轮楼市销售低潮,依然有不小的压力。绿城公告显示,截至4月30日的四个月里,绿城集团累计总销售面积约75万平方米,合同销售金额172亿元,当中归属于绿城中国的权益金额约为83亿元。虽然绿城的财务情况较2009年和2012年初均有明显的好转,但依然要为卖房子而着急。
为了更好地卖房子,绿城调整了原来的理念,开始盖90平方米的刚需住宅。宋卫平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所开发的房子对于用材,对于户型,对于园区服务都有很挑剔的要求。他甚至为此自己制造建材来盖房子。
一家房企的品牌负责人曾告诉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们从绿城员工那里听来的故事。为了为房屋寻找好的外立面,绿城亲自到新疆去采石头,又运到广东去加工。等外立面做好,发现价格比从西班牙采购来的还贵。绿城对品质的挑剔可见一斑。但也正因为这一原因,绿城常常要卖比其他企业更高的房价,却难以获得其他企业所能享有的丰厚利润。有理想主义情节的宋卫平被认为“不会做生意”。
但也正因如此,多年来他靠良好口碑,集聚了一大批的绿城品牌“粉丝”,也使绿城代建成为房地产行业的“香饽饽”,很多开发商都想和绿城代建合作。然而,如今宋卫平却要把这样一家企业卖掉,很多和宋卫平一样有理想主义情节的绿城“粉丝”自然会不满意。
房产香港模式将终结
事实上,宋卫平很早就曾流露出要退出绿城的想法。早在2012年,绿城宣布引入九龙仓作为战略投资者成为第二大股东时,他就曾表态,并不计较自己在绿城所占的股权比例有多高。他的终极目标是把绿城变成一家公众公司,而不是家族企业。
在过去几年时间,绿城在房地产以外陆续发展了代建、养老等多个新的板块。这些板块有的已开始盈利。今年初,宋卫平更是召集了300多位高管召开了动员会,阐述了他对未来20年房地产开发的看法,“从房地产商升级为生活服务商”,并首次提出将生活服务作为本体,而非开发和销售手段。为了实现他的这个观点,去年绿城曾投入1亿多来发展云服务业务。
张化东表示,绿城从重资产转向轻资产,其实是不错的选择。因为轻资产能带给股东更高的回报率和利润。尤其是在中国房地产行业毛利日趋降低的当下,也许轻资产才能给开发商带来更好的回报。
他表示,类似代建等轻资产业务利润都比传统房地产开发来得可观,而且企业经营的风险也远远低于房地产开发。
绿城中国2013年报显示,去年公司其他业务板块的收入约为24亿多元,毛利2.4亿元,占收入的10%,而房地产开发的毛利虽然超过了20%,但扣除各类税费之后,利润空间却极为薄弱。
此前,融创中国曾公布了2012年收购的部分融绿项目的净利润率,数据显示仅仅只有7%。睿信致成总经理薛迥文说,对宋卫平来说,退出传统房地产开发业务,可以让他把更多的精力用到专业领域,进而创造更好的收益。
宋卫平本人此前也曾多次表示,即使绿城不是自己开发项目,而仅仅是为其他房企代建房子,也能够保证房屋的质量,实现其推广高品质住宅的梦想。宋卫平的退出,实际上意味着传统的房地产开发香港模式的终结。像美国一样,房地产行业将会涌现越来越多的细分行业,企业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