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成都填补人才缺口推出“O2O”模式

2014年05月13日 07:51    来源: 金融投资报    

在金融人才缺口中,银行、保险等行业的需求较大。 摄影 李里

  金融人才需求同比增幅达98.7%

  随着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成都人才市场发布的《2014年一季度中国成都人才市场人才供需状况报告》显示,一季度成都招聘岗位31.5万个次,创历史季度新高,其中金融、银行、保险等行业的人才需求同比增幅较大,达到了98.7%,人才供给缺口明显。

  多位业内人士向金融投资报记者表示,随着人才资源的整合,人才推送或将逐步告别传统招聘网站“大而全”的模式,进入行业招聘网站擅长的“小而精”时代,人才推送有望迎来带有浓重“私人订制”色彩的“O2O”模式。

  “小而精”行业招聘网站更受市场青睐

  如果说过去几年人才市场是以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大型招聘网站一统天下的时代,那么随着市场对人才资源的深度耕耘和对专业性人才需求精准度的提升,行业领域的专业招聘网站正在迎来市场的青睐。

  中国金融人才网是起步于四川,将“云概念”纳入到招聘信息平台搭建中,致力于通过信息集纳和中转为求职者和企业提供双向信息服务的金融行业招聘网站。网站主办方兴贤投资公司董事长汪荣洪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经在四川、重庆、江西等地搭建了信息服务平台,随着风投的引入,今年将在西南片区和北上广深等地开启跑马圈地进程,加快平台建设。”

  在公司总经理李翔看来,网站搭建的平台更像是一个“人才O2O”模式,作为网站的组织者,公司通过信息资源整合打造线上平台,继而通过与专业的人力资源公司合作,打通线下渠道。

  这意味着,相较于大型招聘网站,“小而精”的行业招聘网站在向求职者和企业等双向提供信息服务时,更倾向于提供经过“精准校对”的信息。这个过程是一个需要充分的人脉资源开拓、品牌营销以及下线深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受制于以往工作信息需求较大和招聘网站的无序竞争,部分网站或者企业在招聘职位发布时经常带有“美化”职位的欺骗性信息,再加上人们对保险等行业和销售等职位带有一定的偏见色彩,招聘网站在扮演着大部分求职者获取招聘信息的主要渠道的同时,也在诚信度方面饱受争议。

  对此,汪荣洪强调,中国金融人才网正在逐步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在企业资质审核、职位合适、求职者监督方面加大监察力度,对于违反诚信原则的双方设立“黑名单”。

  据了解,目前中国金融人才网已经拥有求职简历30余万份,金融行业32万条岗位供应,在四川同类网站中具有领先的行业地位。

  互联网时代要求金融人才能力多样化

  随着金融行业业态的逐步变化,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和民间金融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金融行业人才的要求也产生了新的变化,时值应届生毕业季,高校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就业情况也引发市场热议。

  据统计,2014年大学生应届毕业生达到727万,比史称“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还多出了2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而相较于名校毕业生,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容易因“学历”和“院校级别”等因素遭到就业歧视。对此,四川杰盟人力总经理郭评表示,不能完全否认这一现象的存在,但随着专业网站线上和线下的信息整合以及专业的人力资源公司对职位和求职者的深层次分析,“私人定制”模式有望缩减这一因素对求职者带来的影响。

  大学校长出身的郭评曾长期分管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在人力资源市场有着多年的经验,他旗下的杰盟人力已与中国金融人才网达成合作,并通过金融人才网这一平台,获得了世界500强企业订单。在他看来,随着金融业的国际化和外资的进入,“市场对金融人才的专业知识、英语能力和计算机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据了解,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持续展开,西部地区的金融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良机;而成都作为西部重镇,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金融人才需求方面将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成都人才市场发布的《2014年一季度中国成都人才市场人才供需状况报告》显示,一季度招聘岗位31.5万个次,创历史季度新高,其中金融、银行、保险等行业的人才需求增幅较大,增幅达到了98.7%,人才供给缺口明显。

  郭评告诉记者,随着成都城市建设的加快和东大街等金融一条街的发展,粗略估算,未来五年,“成都金融业将提供不低于30万左右的工作岗位”,同时将呈现“人员需求量大、职务多样化和管理人员需求比例提升”等特点。

  据了解,随着四川等西部地区发展水平的提升和东部沿海城市金融业人才的逐渐饱和,一线城市的人才回流也将逐渐增多。鉴于此类人群主多数具有成熟的工作经验,对职位的质量要求也会明显较高。据业内相关人士粗略估算,根据目前成都金融类职位提供的情况来观测,未来五年成都将提供3万左右的高等职位,而本地金融人才只能满足10%左右的需求,市场潜力巨大。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