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银行卡紧大额信用卡审批 非法套现形成黑色"产业链"

2014年05月13日 07:48    来源: 广州日报    

  信用卡坏账大增 有股份制银行已将大额信用卡申请审批收归总行

  办理信用卡从审批到发放,一般一个月就可以完成,但广州的黄女士却盼了半年都没有音信。记者调查了解到,继此前本报独家报道目前广州地区信用贷款审批严格之后,大额信用卡也成为银行严格审查的对象,有银行甚至将大额信用卡的申请和审批都收归总行层面。而这一切,都与近期信用卡坏账率太高有关。

  文/记者 李婧暄

  案例

  大额卡审批近半年无音信

  “资料提交了5个月,一点音信都没有。”准备投资一家商店的个体户黄女士(化名)昨日告诉记者,她之前向某商业银行申请了一张大额信用卡,准备应对生意的资金周转困境,但是年前就开始按照规定提交了资料,却迟迟没有批下来。

  “办卡的时候,客户经理还跟我说一般半个月就可以批了,但是等了又等还是不行。”黄女士表示,此外,她向其他银行申请的请求也因“最近不太好批”的理由被婉拒。

  大额信用卡此前是各家银行热推的产品。因为有着“随借随还、按日计息”的特色,受到不少需要短期周转的企业主的热捧。但由于银行不良贷款率的高企,信用卡坏账率也成为各家银行关注的方面,包括信用贷款在内的贷款和信用卡申请,银行都开始严格审批。

  记者了解到,目前,多家银行办理大额信用卡审批十分严格,有的股份制银行已将权限上收到总行层面。“我们的大额信用卡业务基本上处于暂停状态。”某股份制银行相关业务负责人日前对记者表示。

  记者调查

  大额信用卡行业乱象丛生

  大额信用卡本来推出是为了缓解一些用卡一族的短期融资困难,但却成为不少行业黑手获取利润的门路。记者调查发现,大额信用卡行业混乱,不少依附其中的机构趁机骗取钱财。

  问题一:

  提供假信息 中介帮办卡

  记者在网络随意输入“大额信用卡”关键词进行搜索,立刻出现了各种中介的广告信息。其中一条消息称,可代办信用卡,办卡条件为有其他行信用卡使用三个月以上,最近六个月没有申请信用卡记录,没有信用卡的有任意一家银行贷款也行、包含车贷、房贷。“这些要求为的是银行查你个人在银行的一个信誉度。没有任何前期费用,可提供工作证明。”该机构表示,办了卡之后才根据批到的额度收取费用,且可以帮助开办一些假的资料。

  记者也发现,此前经常曝出有银行发现相关持卡人填写的信用卡信息有假,银行工作人员无法通过上述填写的信息找到他们的案例。

  问题二:

  借办卡骗取信息套用钱财

  近年来,不少银行为追求高发卡量而在审核方面存在不少太激进背后的漏洞,去年至今,假借办卡名义骗取个人信息的案件屡屡出现,不法分子假冒银行工作人员名义,骗取用户信息等,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在银行、运营商等处修改用户账户信息或申请补卡,从而盗用账户内的资金。

  “这些都导致了信用卡坏账率高企,一个人拿了另一个人的信息去办理信用卡,那么另一个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刷了卡甚至留下了不良记录的情况并不少见。”陈先生表示,不过现在征信系统的管理比以前严格了很多,每次查询都会有记录,多多少少杜绝了一部分这方面的问题。

  问题三:

  非法套现导致新增坏账

  目前信用卡坏账率高企,也跟近年来信用卡滥发严重、部分银行和收单机构对POS机监管缺位以及小微企业融资难等有密切关联。从大额信用卡交易到违规POS机售卖再到非法套现服务,一条黑色产业链已经形成,银行员工、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及“灰色中介”均牵涉其中。

  记者了解到,信用卡刷卡手续费一般按照7∶2∶1分配,发卡行拿7,收单行拿2,银联拿1。对发卡行来讲,用户刷卡越多手续费就越多。这种情况下,银行即使知道有些人在套现,只要判断不会成为坏账,也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此外,有分析称持卡人办理多张信用卡,以卡养卡的现象普遍存在,此外,部分客户将信用卡用于企业经营,超出信用卡的使用范围,造成风险加剧。

  业内观点

  银行不良贷款将再升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信用卡累计发卡3.91亿张,信用卡人均拥有量已达到0.29张。截至2013年末,我国信用卡坏账总额251.92亿元,较2012年年末新增105.34亿元,增幅达71.86%;2012年信用卡新增坏账为36.28亿元,这意味着2013年新增坏账已接近2012年新增坏账的3倍。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在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稳定在7.5%左右的背景下,银行业不良贷款惯性增长的趋势可能延续到2014年下半年,全年不良贷款余额仍会有一定幅度上升,不良贷款率增幅在0.1%~0.2%,不良贷款率可能增长到1.1%~1.2%的水平。总体来看,大量潜在风险同时爆发造成资产质量恶化的可能性很小,但不排除不良贷款率增长至1.3%~1.5%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