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历经蜕变,商品流通领域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化,但生产要素领域的传统痕迹却依旧十分明显,而资本市场发展滞后是我国要素市场成长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刚刚发布的新“国九条”,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作出整体部署,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勾画出今后一个时期资本市场的发展路线图,我国资本市场将全面进入改革季——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规范透明、稳健高效、开放包容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王庆认为,新“国九条”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开放促改革的整体思路,确立了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目标。
划清政府和市场的界限
在我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形成,是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产物,从成立之初,就设计了行政干预与集中管理的制度架构。
资本市场是直接融资的高效平台。近年来,人口结构和储蓄结构的变化使得市场对直接融资需求迫切。
然而,过多行政干预的一大“恶果”就是造成直接融资平台效率低下。来自证监会方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直接融资占比仅为42.3%,远远低于美国的87.2%,甚至低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因此在减少资本市场行政干预的大背景下,新“国九条”中关于推进发行注册制和完善退市制度的股权市场改革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以发行注册制改革为例,新“国九条”规定,信息披露主体必须对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充分性和及时性承担法律责任,而证券监管部门依法监管发行和上市活动,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届时,除了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变化来修订规则以外,监管部门仅在事中、事后核查信息以及打击违法行为。对市场主体来说,‘法不禁止即可为’,资本市场灵活性大大增强。”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席经济学家胡汝银表示。
防范系统性风险需深化改革
资本市场创新有利于增进经济活力与竞争力,但同时也会带来不确定性。2013年,“钱荒”来临让最不缺钱的银行也面露难色,资本市场实际利率一路飙升,各种融资途径的风险敞口也集中暴露。来自易观国际的数据显示,去年一年,超过70家P2P平台倒闭或者跑路,涉及金额约为12亿元。
未来金融行业混业经营趋势加强,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不断产生以及资本项的逐步开放都有可能增加金融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对此,新“国九条”提出,要不断完善系统性风险监测预警和评估处置机制,不断健全市场稳定机制。TCL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黎明认为,如果措施实施得当,可以形成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同时在系统性风险产生时也可以起到“缓冲器”作用。
不过让黎明担忧的是,目前我国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小微企业融资更是老大难问题,杠杆资金流入“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金融和实体行业的风险可能叠加放大。“唯一办法是进一步深化改革,让经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政府改革‘齐头并进’,全方位的市场化可以减小市场‘扭曲’带来的风险。”
投资者需加强风险自担意识
投资者是资本市场的“立市”之本,投资者权益得到保护对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和规模扩张都有重要意义。
成熟市场普遍有专门立法或制度安排来保障投资者利益。不过,保护投资者绝不是保护投资者不赔钱。新“国九条”提出,需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培育理性投资理念,自担风险、自负盈亏,提高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风险定价’本来就是市场化定价机制的题中之义。当投资者理性地把正常投资亏损和欺诈行为导致的权利受损清晰分开,才能更加合理地维护自身权益。”天相投资咨询公司董事长林义相建议,债券、信托市场应尽快打破“刚性兑付”,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坚持改革永不停步
在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历程中,2014年注定是关键性的一年。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股票市场持续低迷的“三期叠加”效应持续显现,前行道路迷雾重重。另一方面,“向改革要动力”成为市场共识,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私募“阳光化”、企业债券等各种市场创新先行先试,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型业务层出不穷,资本项对外开放稳步推进。
在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市场分析师桂浩明看来,在改革与稳定之间求平衡,是个棘手的问题。“但改革绝对不能停,哪怕从短期来看可能引发市场‘阵痛’。”
改革停步,守成思维过度可能导致“顽疾”的累积。当前,不托股市,放弃刚性兑付也会给市场带来痛苦,政府承受压力,但长远来看有利于从局部“挤泡”,奠定长期理性繁荣的基础。
金融、证券业界普遍观点认为,新“国九条”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作出了整体部署,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一些专家表示,《意见》是一份纲领性文件,很多细节性问题都需要稳步推进落实。新“国九条”中提到要完善资本市场诚信监管制度就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希望未来能建成一个类似于个人诚信信息系统的企业诚信系统,毕竟信息透明对资本市场发展意义重大。(经济日报记者 郭文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