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9日讯 (记者 魏京婷)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杭州一位苗先生因购买某银行的“步步稳”系列理财产品而亏损了近41万元。这引发了市场对于结构性理财产品风险性的再度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承担着比非结构性产品更高的风险,但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实际收益率近来却一再走低。结构性理财产品收益为何如此跌荡起伏?投资者究竟该不该购买呢?
平均收益率频走低
“高风险、高收益”是许多投资者心目中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代名词。多年前,结构性理财产品还出现过到期收益率10%、20%甚至更高的产品,但一季度到期的此类产品平均收益率却不敌非结构性产品。
所谓结构性理财产品,是指理财产品的投资对象由固定收益类产品和期权为主的金融衍生产品组成。到期收益率分两部分:一是投资债券等低风险产品获得的稳健收益,二是投资汇率、商品(黄金等)、股票、基金等获得的收益。投资者能否获得较高的预期收益率,取决于后一部分的表现。
一般来说,结构性理财产品在设计时都隐含了市场趋势观点,即对挂钩资产标的看涨、看跌或看平。这是投资结构性理财产品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其风险所在。一旦投资者在购买时没有判断正确投资标的未来的走势,则很可能在期末收获“零收益”或者“负收益”。
据银率网数据显示,2014年一季度,有32款理财产品未达到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全部为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在到期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实际收益率为4.82%,相比平均预期收益率15%,相去甚远。而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实际收益则为5.15%,较结构性理财还要高一些。
据《新京报》报道,理财专家徐建明表示:“结构性理财产品将资金一部分做安全投资,一部分做风险投资。以挂钩股票的产品来看,如果同期股市表现不佳,收益情况就会比较难保证。”钱景财富高级分析师表示:“挂钩股票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虽然预期收益率很高,但却经常由于触发条件要求太高,最终想要实现最高收益率十分困难。有些银行仅仅是给产品冠以结构之名;其最终收益率主要还是来自货币资产的投资。”
适合能承受高风险的投资者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2006年结构性理财产品在我国出现至今,产品的发行量呈现出稳步上涨的趋势。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展有金融价格市场化、银行寻求新的盈利模式、客户愿承担一定风险达到超期收益的种种因素。一般来说,结构性理财产品适合风险承受较强的投资者。
对有经验的风险偏好高的投资者来说,玩的就是心跳。面对那可能让人欣喜,可能让人忧愁的收益,或能以平和的态度来面对。对于无经验的谨慎型的投资者,如果也想涉足于此,不妨先尝试风险级别较低的、简单的结构性理财产品。
投资结构型理财产品,投资者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有正确的风险意识,在看到产品最高预期收益率的同时,也要看到最低预期收益率,两个收益率水平都有可能是最终的收益水平;第二,要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者要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第三,投资者要有一定的与产品挂钩标的相关的投资经验。
此外,银率网分析师提示,结构型理财产品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相对较低,也有可能亏损本金。因此投资者在购买时,最好是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利用部分投资资金进行投资,分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