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李震)近日,苗先生所购411万元结构型理财产品出现41.1万本金亏损的事件,成为理财市场关注的一大焦点。
据了解,目前银行发行的结构型理财产品尽管都是90%以上保本的,但夸大的预期收益率和两极分化的到期收益往往成为投诉重点。此外,结构型产品信息披露不透明使得风险隐匿其中不易觉察。
外资行结构型产品巨亏多
据了解,苗先生于2013年1月购买恒生银行“步步稳”系列产品,当时他一次性投入411万元,一年投资期后,亏损了41.1万元。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收益率,本金反而亏损10%。
记者查询得知,苗先生购买的恒生银行“步步稳”系列理财产品是部分保本的结构型理财产品,保本比例为90%,挂钩标的以基金、股票为主,多数产品投资期限在一年左右。根据不同的情况,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7.5%~1.875%,但在最坏的情况下,产品可能会亏损10%的本金。
结构型产品中外资行均有发行,为何近年来外资行频现巨亏?
一位股份制银行资深理财经理告诉记者,这主要和外资行的客户结构以及产品有关。一方面,外资行的理财客户都是高端客户,其开户起点都是15万~20万元以上,百万级别的不在少数;另一方面,外资行的理财产品类型比较单一,其主打的产品都是结构型产品。“这导致投资者的大笔资金聚集在同一类型产品上,一旦出现亏损就是巨亏。”
信披不透明匿藏风险
信息披露不透明也是结构型理财产品的一大隐患。据银率网统计, 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到期信息披露率远低于非结构性理财产品, 2014年一季度,到期的564款结构性理财产品中,仅199款披露了到期实际收益率,披露率为35.28%,而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披露率为72%。“这意味着64%以上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我们是不得而知的。”
而在披露了实际收益率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中,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的产品占比为83.92%。
不仅信披不透明,在已经披露相关信息的少数产品里面,结构型产品到期收益率和其“夸大”的预期收益反差明显。
一方面,和非结构型理财产品5.15%的平均实际收益相比,今年第一季度到期的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实际收益率为4.82%;另一方面, 结构型产品实际收益率是两极分化的。以挂钩股票的产品为例,一季度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7.26%,而平均实际年化收益率仅为2.39%。
银率网分析师殷燕敏表示通过近些年来媒体曝光、投资者投诉等渠道,可大致判断,结构型理财产品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的概率应低于五成。
投资提醒
只投入部分资金
分散投资风险
业内人士表示,结构型理财产品本身就是浮动收益的理财产品,其收益实现情况受市场以及产品本身设计的影响比较大。“相对来说是高风险的产品,并不是看到90%保本或100%保本就可以放心。”
普益财富研究员吴泞江表示,对挂钩标的金融工具市场的判断失误或时点选择错误,是结构型产品到期不能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最主要的原因。
高收益的同时也意味着其风险较高,对于投资者而言需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不可以一味追求高收益。
吴泞江建议,结构型产品并不适合所有投资者进行,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投资结构型理财产品,投资者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有正确的风险意识,在看到产品最高预期收益率的同时,也要看到最低预期收益率,两个收益率水平都有可能是最终的收益水平;第二,要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者要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第三,投资者要有一定的与产品挂钩标的相关的投资经验。
此外,银率网分析师提示,结构型理财产品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相对较低,也有可能亏损本金。因此投资者在购买时,最好是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利用部分投资资金进行投资,分散风险。
小链接
结构型产品是指在产品设计中嵌入了金融衍生工具,理财产品的收益与金融衍生工具最终投向的标的表现挂钩的一类理财产品,是将固定收益证券的特征与金融衍生工具特征融为一体的理财产品。结构性产品的最终收益率由挂钩标的表现决定。
国内的结构性产品主要的挂钩标的有股票、汇率、基金、利率、商品、信用、指数,以及对以上标的组合挂钩,而每一类标的中又有为数众多的具体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