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发布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对货币政策的表述有变化
本报讯 (记者李婧暄)前晚,央行发布《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央行称,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近日,关于央行是否会全面降准引发了广泛的争论,此次央行在报告中提及货币政策,言词从“保持定力,精准发力”演变到“保持定力,主动作为”,对央行在报告中透露的信息,昨日,多位业内分析人士表达了不同的观点。
焦点一:
房地产成重点监控对象
报告显示,第一季度,全国商品房成交量下降,房价环比上涨城市个数减少,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放缓,房地产贷款增速略有回落。
中国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称必须加强对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过剩行业贷款风险监控,防范风险向整个金融体系传导。央行表示将继续遏制投机性房地产投资,并制定一套政策框架应对风险、管理潜在危机。
焦点二:
存款保险制度呼之欲出
央行在提及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思路时表示,要构建危机管理和风险处置框架,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
央行强调,2014年需重点做好的工作之一就包括:加强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机制建设,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市场化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建立维护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
对此,分析指出,从央行此次释放的信号看,二季度存款保险制度很有可能推出,最快将在6月,若有延迟将在三季度适时推出。但货币宽松的信号仍然难觅,季末半年末等时点仍不排除流动性紧张的可能。
观点PK
央行在报告中指出,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提及货币政策,央行的措辞从“保持定力,精准发力”演变到“保持定力,主动作为”。对于昨日央行在报告中释放的货币政策信号,各路经济学家也就此展开了讨论。
观点一:
透露全面降准信号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撰文认为,央行全面降准势在必行,且越早越好。
沈建光指出,降准不仅仅是应对短期内经济下滑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诸多矛盾的积极举措,更是未来发挥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内在要求。适时降准,不仅可以为紧张的流动性提供支持,平缓利率期限结构,降低长端利率风险溢价以缓解实体经济面临的资金压力,更重要的是在货币政策工具转向发挥价格型工具的背景下,消除供给制约,缓解价格工具失效的矛盾。
此外,中信证券认为,央行报告里已现全面降准信号,预计定向降准转为全面降准的可能性大幅增加。中信认为,央行自2012年四季度以来报告一直运用“合理运用”词汇,现变为“灵活运用”,这一提法仅出现过5次,分别为2008年四季度、2009年一季度、2011年四季度、2012年一季度、2012年二季度,而这几个季度恰好为降准时期。定向降准转为全面降准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观点二:
央行重申
“审慎”态度
另一派观点则认为央行并没有打算放松货币政策。
海通宏观首席分析师姜超认为,央行报告显示信贷宽松遥遥无期,央行称一季度5.4万亿元新增M2按全年13%增速来看进度偏快,且已将金融机构同业资产已纳入差别准备金参数管理,反映其对货币融资增长的态度仍偏谨慎。“央行称未来仍将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方针,意味着难有全面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但不排除定向微宽松政策支持实体经济。”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评论央行报告时认为,央行重申了“审慎”的政策态度,这意味着央行不打算大幅放松货币政策。
“全面降准意味着政府释放出经济不容乐观的信号,这意味着宏观经济政策发生大幅度转向。” 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杨驰认为, 因此政府和央行不会轻而易举出台全面降准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