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手游吸金有术 哪些玩家易中招?

2014年04月23日 09:41    来源: 今日早报     金梁

  手游吸金有术

  哪些玩家易中招?

   数日前,开发《捕鱼达人》的触控科技宣布,已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IPO文件,欲赶在阿里巴巴之前上市,挂牌上市时间预计就在今年5月份。

  而早在一个月前,一款手游名为《糖果粉碎传奇》开发商King数字娱乐公司登陆纽交所。

  平时打开手机,或多或少总有几个可以玩的游戏,很多游戏下载时打“免费牌”,用户似乎不用花一分钱。那么,游戏公司大量收入到底从哪儿赚的呢?

  一款手游里,只要有1%玩家愿意掏钱,就有可能“养活”一款游戏。而为了让用户烧钱,游戏开发商在手游付费模式可谓机关重重,埋伏“吸金大法”,让用户欲罢不能,甘愿为游戏掏钱。

  你玩手游花钱了吗?记者在朋友圈里进行调查,发现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泾渭分明。

  有些人诧异地反问:“玩手游还花钱啊?”

  在杭州滨江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小吴说,从《植物大战僵尸》、《割绳子》、《捕鱼达人》到《神庙逃亡》、《打飞机》等,她玩过的手游没花过一分钱。

  而另一些人则回答:“玩手游怎么不花钱?”

  在颐高数码广场工作的汤先生说自己曾在七八款游戏中花过钱,从十几元至上千元不等。“想玩得嗨,或比别人玩得好,钱肯定要花,不然没法在这个游戏里立足。”

  来自TalkingData一份数据报告显示,2013年每100人中有近十名玩家愿意为手游掏钱,平均每一名玩家愿意花4元左右在游戏上。该机构预测,2014年手游玩家规模将达到7.8亿人,付费玩家占比将上升至11.8%,人均年付费总额198元。

  程超超是杭州一家游戏公司的技术开发员,他告诉记者,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因为不论是手游,还是网页游戏,只要有1%的玩家乐意掏钱,对于游戏商来说就可能赚回之前的开发成本。

  约10%愿意为游戏掏钱,人均4元

  玩家调查

  多数为了游戏过关和玩得更溜

  玩家付费心理

  你知道么?手游行业存在一批高付费人群——“手游土豪”,他们占手游付费用户的 6.5%,贡献了6成的手游收入。

  “以前玩过一款闯关类游戏,用手指画个图案就可以召唤出战士,操作起来既简单又有趣,前面20关都是免费玩的,之后这款游戏设置了买‘开关卡’的环节,需要付费才能闯关成功。”汤先生聊起自己玩手游的故事,表示当时玩到兴头上,玩第21关时花了5元,在手机动两下就轻松过关,继续玩下去,到第25关时,又弹出“小窗”告之要花钱,这回“开关卡”是10元……在这款游戏里前后花了20多元后,汤先生主动放弃了。

  “玩游戏的时候,我只想到过关,没想花钱玩游戏,玩着玩着就‘陷’进去,不知不觉就把钱贡献出来了。”汤先生还算自控能力强的,他说打那以后,只要碰到要花钱买“开关卡”、场景、道具的游戏,他就一律从手机卸载。

  另一位手游达人“蚂蚁”说,自己花钱玩手游的目的是显示自己比别人更强。“我在《天天酷跑》里花了300多元买了钻石,角色、坐骑、宠物,都是游戏里最厉害的道具,每次朋友圈内的排行榜,我都排在前三位,特有面子。”

  “80后”跳跳玩过一款《大富翁》游戏,在游戏中造建筑、升级等都需要一定时间,如果花钱买游戏里的“金币”,就可以“秒”掉建筑时间。“玩这个游戏,你不花钱,升级就要等半天,我没这个耐心,干脆花点钱买了一个高级VIP,省掉了游戏里造建筑的等待时间。”

  “我喜欢在家玩手游,这点钱花下去,比出去吃饭、唱歌、打麻将省哦。”跳跳说。

  玩家构成

  一半营收来自“三低”用户

  手游土豪高学历者最多

  手游被称为暴富行业,那么到底是哪些人为手机游戏买单?

  据调查显示,中国每个月手游市场规模已达10元亿以上,一半以上贡献来自“三低”用户(收入低、文化低、年龄低),其中低年龄用户贡献占比也不小,而在低年龄的人群中,一位APP开发者认为,除了学生,儿童已成为一支生力军。

  不过,在手游中,花数十元或百元的往往称之为“小R” 玩家,相比之下,那些“大R”或“超R”玩家才是游戏商们“争宠”对象。一份调查显示,手游土豪当中,男人们占了绝对优势,男:女 = 85.33% :12.84%。而70%手游土豪的年龄集中于25—50岁,主体是25—30 岁的上班族。此外,手游土豪的学历明显高于手机总体用户,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比66%。

  说白了,手游娱乐利润来源结构很类似国外赌场——无数小额赌资加上一笔周期性大笔赌资。

  《我叫MT》是去年国内最赚钱的手机游戏之一,每月为游戏公司带来约1亿元的收入。开发《我叫MT》的“乐动卓越”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邢山虎承认,该游戏的收入90%只来自10%的付费用户,也就是“大R”,这些用户还有一个称呼——“鲸鱼玩家”。

  “鲸鱼玩家”更像赌场中的大赌客,志在必得地投入大价钱想打败庄家,结果他们成了赌场最大利益的贡献者。

  “赵子龙”是一款《放开那三国》手游中的顶尖级玩家,他在这款游戏中已经花了一万多元。

  “我刚开始玩的那个游戏区服,因为还不太会玩,花了3000多元,玩家排名只有二十几位,后来换了一个区服玩,花了800多元,这才拿下第一。”“赵子龙”说,卡牌类手游就是让玩家一直在游戏里收集卡片,然后购买高级武器,他每次玩都是心中憋不牢,手指在游戏界面点几下,钱就直接被划走了。

  有一次玩游戏中,他花了1000元抽签中了一把很厉害的“武器”,结果不到半个月,游戏商版本更新后又出了一批更厉害的武器,“赵子龙”说,我之前花钱买的武器泡汤了,又必须重新花钱买。

  “赵子龙”说,“两个月后,那个游戏区服没有人气了,我一狠心就把花了上万元的帐号卖了,结果才卖了350元,这就是手游的特点,购入后的虚拟道具变得非常不值钱。”

  游戏商“吸金”术

  试玩、卖消耗品、玩概率、内插广告

  游戏商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手游玩家已经从“浅尝辄止”的尝鲜阶段,向“长期稳定”的入驻阶段迈进,更多的玩家选择稳定地入驻在某一款手游之中,并且能够更有规律地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参与到固定的手游活动之中。

  游戏商在研发、渠道运营等方面大把“烧钱”,但让游戏变成赚钱“利器”才是他们最终目标,在一款游戏架构上付费常规的分为三种,付费下载、内购增值服务、购买游戏中所需的消耗品。

  不过,近日一份报告显示游戏开发商游戏货币化的最有效途径,广告和内购成为最能帮助手机开发者赚钱的方式,付费下载已经成为最古老的赚钱方式(尽管有些游戏还在沿用这种方式)。

  《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小鳄鱼爱洗澡》等正版手游,玩家下载时必须先付费。但是因国内很多玩家更喜欢玩免费游戏,开发商抓住这个心理,采取内购增值服务是手游用得比较多的“吸金”方式。所谓内购,就是先提供免费下载游戏,然后让玩家花钱买游戏环节中的增值服务。

  程超超告诉记者,“试玩”是游戏开发商经常用的推广手段,用户免费试玩之后,想继续体验完整版游戏,就必须付费激活帐号。花钱买“开关卡”、场景就是最常见的做法。

  目前而言,广告是手游开发商最青睐的方式,很多玩家在游戏都忍不住点开视频开播前的广告,各种内插广告和Banner(小浮窗)自然也是免费游戏的标配。

  广告的形式有很多,包括横幅广告、Banner、视频广告、广告墙、锁屏广告、通知栏广告以及文字广告类型等,无孔不入甚至防不胜防,用户误点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广告占了手机游戏很大一部分收入,当初开发FlappyBird的阮哈东就是凭借游戏内置的Banner广告每天成功揽获5万美元。

  “靠游戏消耗品赚钱也是游戏一大‘吸金’大法,比如农场类游戏,想让游戏中作物长得比人家快,最好‘购买肥料’;竞技类游戏,每个玩家的‘汽车’是免费赠送的,但想比谁跑得快,要靠吃‘燃料’;战争类游戏,‘坦克’每人都可以造,比谁造得多造得快,要用某道具去秒时间……这些游戏中的常规道具都是免费提供的,零门槛的方式让所有玩家都能享受游戏的乐趣,但要玩得厉害,或把后面的关卡打得下去,就选择买这些消耗品来辅助才行。”

  游戏业内人士分析,游戏内容设置的这些消耗品,不仅可以防止玩家由于挫折感放弃游戏,也给游戏商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Summer是杭州掌动科技的游戏运营员,他告诉记者,游戏商还有几种隐蔽的赚钱方式,比如出售概率道具。“具备运气成分的游戏比结果固定性游戏更吸引玩家,比如花5元可以抽奖中一个1000元的道具,这样就有大量的玩家涌入抽奖,即使从不花钱的玩家也会感到心动,实际上这种中奖概率是后台设定的。”

  据应用跟踪机构App Annie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App Store上最大的消费国家,但国内手游玩家对于中国式的手游消费存在巨大不满。游戏内容中的连环“吸金术”,暗插恶意扣费软件成为诟病。

  据某网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接近50%的玩家指责国产手游消费太高、缺乏娱乐精神,其与海外大作的最大差距在于研发游戏的态度。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