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4月17日电(记者 商意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GDP增速为7.4%,低于7.5%的预期。由于受到错综复杂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同时国内经济深层次矛盾凸显和增长速度处于换挡期,一季度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是记者在东部沿海地区走访发现,大量民营企业已经嗅到了“春意”,在长期低迷后迎来了“微回暖”。
走过“寒冬”,民营企业迎来“春意”
浙江杭一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克飞说:“今年开年经济形势比我预期好很多,一个星期就接了去年一个月的订单量,每隔一两天就会增加新客户,这是近几年来都没有过的好势头。”浙江杭一电器有限公司是国内遥控器龙头企业,前两年经历了相对低迷期后,今年形势用胡克飞的话来说就是“峰回路转”。
近几年来,肇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直在延续,欧美经济疲软,越南、印度等地成为新崛起的低成本地区“追兵”,再加上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分化愈加明显,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生死之战。
在2012年、2013年,记者几次穿梭在位于浙江海宁的纺织园区,看到这个全国著名的纺织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工人没有了以往的熙来攘往,机器轰鸣声若有若无,让人明显感受到经济下行对纺织企业带来的冲击。而在温州双屿镇,这个素以“中国皮鞋之都”著称的皮鞋工厂集聚区,大量鞋厂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
从事印染处理的浙江海宁中龙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长戚张生曾对记者表示过这样的担忧:“从来没有感觉过这样艰难和迷茫,要么拿不到单子,要么拿了单子不敢做,整个园区开工率也就百分之六七十。”
而在今年初,同样从事纺织印染行业的绍兴金汇纺服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春风告诉记者,去年年底开始形势有些反弹,虽然自己公司产品价格比同行要高一些,但由于质量过关,市场反响还是相当不错的。
“内外联动”带来阳光雨露
浙江梅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位于绍兴的纺织企业,2008年以前产品均为外销,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转战国内市场。“我感觉今年欧美市场已经开始复苏,新兴市场潜力也很大,今年打算加大外销产品比例。”公司董事长钱国春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浙江作为外贸大省,民营企业良好开局一方面得益于欧美市场逐渐复苏、新兴市场持续被开拓;另一方面则与我国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也密切相关。
近年来,国家多次研究部署中小企业扶持措施以及有效落实引导民间投资措施,提出多设“路标”少设“路障”,为民间投资参与市场竞争“松绑开路”。对于这些政策利好,大部分接受采访的民营企业家认为都是“及时雨”,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切实好处。
除去这些外部因素,经历了一次次大浪淘沙的民营企业,最关键的还是抓住了转型升级这个“核心武器”。在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的一间厂房里,记者看到了一种特殊的“金属”,它由高强度钢和灰铁两种金属分子在几千摄氏度高温下融合而来,利用这种材料做成的钢圈重量只有普通车胎钢圈的四分之一,耐磨度和制动性却高了十多倍。目前,全球仅有美国一家公司和嘉兴这家民营企业享有双金属钢圈专利。
生产双金属钢圈的嘉兴四通车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荣说,钢圈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只能进行价格战,利润率目前仅有2%。而通过转型升级,目前的产品利润率高达25%仍然供不应求。
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还有多远?
记者走访多家企业了解到,民营企业对政府改革举措反响强烈,普遍认为改革的方向正确,对于激发和释放市场活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不少企业反映,政府简政放权仍需深入、彻底推行,在企业生产、经营等诸多环节仍然存在低效率、不公平的现象,有待改进。
记者曾在浙江一个全国百强县调研时了解到,国家此前提出的家电下乡政策,旨在鼓励民间资本竞争,但实施过程中却遭遇重重障碍。当地一位基层干部说,家电下乡要求参加的企业进行招投标申报,但是只给两天时间就要上报。“招投标需要的材料很多,就两天时间怎么够?对中小企业来说,盖章都来不及。”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史晋川说,由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没有厘清,又存在部门利益垄断和国企垄断,相关部门的行政规章、制度、审批程序太多,设定种种条条框框,大量“玻璃门”“弹簧门”的存在,导致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落实总是存在“最后一公里”的差距。
温州烟具协会会长、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发静认为,解除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之困,应加快打造服务型政府,加快培育企业发展竞争的良好软环境,应当真正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管理经济、管理企业,才能让更多民营企业享受到政策的“阳光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