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7.4%。图为工人在北汽集团华北(黄骅)汽车产业基地生产线上工作。 新华社发
2014年第一季度的中国经济交出了成绩单,根据国家统计局16日发布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各项数据: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增速比上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7.6%,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
面对经济增速的再次回落,有关中国经济的各种猜想和呼声越来越多。
增速放缓: 短期波动还是长期趋势?
备受关注的一季度GDP数据在16日定格在同比增长7.4%,创下最近六个季度GDP增速的新低。首季度中国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宏观经济承压前行的态势并未发生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连续下滑,以及包括产能过剩、楼市分化、地方债务等问题的显现,令外界对于中国经济担忧加深。有人认为中国将难以保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7.5%左右的经济增长,并有可能再度出台包括货币、财政政策在内的强刺激措施,正在进行的结构调整将因此承压受阻。事实真的如人们担心的那样吗?
一周前,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其发表的演讲中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开局平稳,总体良好,今后一个时期不但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良好条件,而且具备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李克强总理的这番表态,不仅回应了各方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担忧和疑虑,也回答了关于中国经济运行基本状态的问题。
“中国经济出现一定下行压力,但没有必要过于放大,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仍然处于平稳增长区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此前已经公布的一季度各项经济数据反映了经济运行仍然比较平稳,平稳增长的基本格局并没有变化。
事实上,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依然扎实仍是不容否认的现实:中国经济体量大,外汇储备多,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回旋余地很大,市场空间广阔。一季度GDP固然牵动人心,但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之下,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已经成为发展中的一种常态,这既是发展方式转变的结果,更是发展阶段变化的体现。
宏观调控:
大规模刺激政策会否再现?
经济的波动和下行总会引发人们对于“调控”的各种期待与猜测。随着一季度各项宏观数据的出炉,面对着承压前行的中国经济,是否会再现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成为人们关注的又一焦点。
“我们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强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长期的健康发展。我们已经确定的方针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能够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一周前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明确表态。
尽管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着种种挑战,但应该看到,经济运行中各种问题的出现,既是错综复杂国际大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是国内经济深层次矛盾凸显和增长速度换挡期的客观反映。
“就目前经济形势看,确实没有必要出台刺激政策。”在蔡进看来,经济增速逐季放缓,与国家调结构的主动调控有关,增速放缓有一定合理性,也反映出经济健康成长的一面。
蔡进引述数据说,从产业结构看,经济减速主要源于一些产能过剩、能耗以及污染比较大的原材料工业。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工业增加值数据进行的评估,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下降幅度较大,而其他一些行业比如机械、汽车、医药等依然增长良好。
“只要保证较为平稳的就业,经济形势不出现大的波动,没有必要拘泥于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一定要在某个数值以上。”蔡进说,确实应该关注经济下行压力,但不必单纯从速度看中国是不是稳增长,“既要看到速度,也要看到质量,两方面要结合起来看”。
稳增长,促发展,为改革争取空间和时间,承压前行的中国经济显然需要“兴奋”起来。不过,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与短期的“刺激”相比,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更需要稳健而深入的改革。
提振经济:
货币政策有无必要调整?
对经济增速下行的担忧,一度引发部分市场人士呼吁采取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或基准利率等货币政策调整工具来提振经济,那么,从一季度7.4%的经济增速看,当前有无必要对货币政策做调整呢?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此前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央行四大政策目标包括低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新增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等。他强调,这四大目标的权重在经济状况发生改变时会有所调整,如果中国经济增长偏离7.5%的增长幅度大,央行将会调整货币政策。
蔡进提醒,社会各界不应将宏观调控政策狭隘理解成刺激政策,从近期中央出台的包括棚户区改造,扶持铁路建设融资政策看,都兼顾起结构调整和稳增长两方面目标,符合“既考虑当前又着眼长远”的稳增长要求。
不过,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近几个月包括隔夜市场利率在内的短端利率下行已经反映货币政策的意图。“央行没有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说明当前的货币政策取向比较谨慎,没有采取大力度的货币放松,但短期利率根本上掌握在央行手中,其下降反映政策微调。”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分析说。
从历史数据,过去几次短端国债收益率大幅下行都伴随着经济放缓和央行政策放松,比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期间,国内经济增速大幅下滑,通胀回落,央行下调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2011年欧债危机发生后,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通胀见顶回落,央行连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暂停央票发行。
分析人士指出,我国当前仍处于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防范信贷过度扩张造成的金融风险也是货币政策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经济数据显示总需求扩张乏力,经济增速和通胀显著低于去年四季度;同时,今年以来房地产销售下滑,银行为规避风险主动压缩房贷。在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回落的背景下,央行的政策压力正在加大。
新着力点:
房地产会否仍成“救命稻草”?
除了备受关注的GDP数据,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另外一项数据同样令人瞩目:统计显示,今年前3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533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8%,增速比1-2月份回落2.5个百分点。
房地产长时间都扮演着中国宏观经济晴雨表和助推剂的角色。房地产在固定资产投资中长期占比较大。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2013年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为54.4%,按照通常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25%左右计算,2013年房地产对GDP的贡献率为13.6%左右。
不可否认,启动房地产市场无论对于地方的财政收入还是经济增长都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此前的经济波动周期当中,房地产市场总被作为一项重要的调控杠杆在提速经济或是抑制过热的过程中反复使用。不过,依靠房地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也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副作用:地价飞涨、房价畸高,投资、投机行为大行其道。
当中国经济再次承压放缓之时,房地产市场会不会再次成为拉动经济增速的新着力点?
路径依赖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就在4月初,房地产市场的消息不断,先是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提出后河北、天津两地房地产市场的火爆;紧接着,传出杭州等地开始研究退出房地产限购政策,引发市场异动。
不过与以往不同,虽然中国宏观经济放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却没有松动的表现:收紧房地产信贷、限购政策等一系列抑制市场过热的措施仍在继续。除了加快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之外,中央层面并没有对房地产市场采取更多其他的干预。
房地产市场作为调控中国宏观经济杠杆的特殊地位已经不能再持续。在业内人士看来,在经济承压前行的过程中,能够继续调控和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这本身就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方向。
(据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