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打车“洋软件”中国试水 玩的是高富帅

2014年04月15日 08:23    来源: 今日早报    

  大幅减少打车补贴后,“快的”和“嘀嘀”这两个打车软件的受关注度明显下降。

  打车软件的盈利模式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许连打车软件企业自己都还没搞明白。

  值得留意的是,盈利能力明显超过市场预期的Uber,在两个月前进入了中国市场,并且在上海进行了试运营。它下一步进驻的城市中,或许会有杭州。这匹“美国狼”会搅局国内打车软件市场吗?

  开奔驰来接你,人家玩的是高富帅

  前一阵子,“快的”和“嘀嘀”两家正在为补贴额度掐得死去活来的时候,美国同行Uber杀了进来。

  有消息称,Uber是一家在旧金山创立的打车软件公司,通过一步步融资成长,然后把业务延伸到了美国以外。包括上海在内,该软件已经覆盖了全球41个城市。

  Uber的整体模式与国内的“快的”和“嘀嘀”这两个打车软件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就是,前者招来的车子都是奔驰、奥迪等豪车,而后者都是草根型的出租车。

  今年2月,Uber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记者在其中国网站上看到了它在上海提供的服务车型和定价。目前可选的车型只有奔驰S级、宝马7系和奥迪A8,打车起步费至少为40元,最低消费50元。

  超超是记者在上海媒体圈的一位同行,他曾有通过Uber叫出租车的体验。“打开APP软件,设定上车位置和目的地,叫车方式与‘嘀嘀’等差不多,然后系统会提示你需要等待的时间。后来,来了一辆奔驰S级,司机西装革履,非常有礼貌。到目的地后,用手机进行确认,就会告知多少钱,钱从绑定的信用卡里直接扣,不需要现金交易和扫码等。”超超说,一般叫Uber的费用是普通打车费用的两到三倍。

  那么,哪来这么多豪车做打车生意呢?记者了解到,Uber在美国是征集个人司机上官网注册,而进入中国市场后,它采用的是与租车公司合作的方式,由租车公司提供车辆和司机。

  去年底,国外网站曝光的一份财务资料显示,Uber每周进账2000万美元,其赚钱能力大大超过投资者此前的预期。

  靠啥赚钱,国内打车软件也在想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打车软件,平常大家看到的不是融资消息,就是他们当“财神”发放补贴,愣是没看到赚钱的迹象。

  虽然前几个月国内打车软件之争被认为是其背后“金主”——支付企业的地盘之争,但打车软件自身的盈利模式一直不明确。

  上周末,“快的”创始人陈伟星在参加某创业论坛时,被很多人问及打车软件的“钱途”问题。

  “‘快的’是怎么赚钱的?我们那时候最高是1000万单,有60%左右的订单没有被满足,结果(叫车人)只能不断地在路上等。那么,我们能不能把额外的运能来卖给这60%的人?即使做20万单,每单20块钱,这400万元/天的收入在线上就可以看到,这是未来赚钱的模式。”

  不过,陈伟星表示,他已开始给“快的”画新的蓝图。“这个简单的工具,背后也有很大的梦想。未来的汽车,可以叫‘云汽车’,我们未来会做网络交通,‘快的’则是作为一个入口,我们要想办法让客户获得更多的服务价值。”

  虽然这个想法很美好,但目前还难让人看到实际的赚钱路径。

  那么,来看看美国同行是怎么赚钱的?此前,Uber已经尝试利用手头的汽车资源来送冰淇淋、玫瑰花和圣诞树。就在几天前,它进一步表示要推行快递业务,并宣称这一服务可以帮助顾客送递小型包裹,通常能够在一小时之内到达。与传统的速递服务一样,Uber速递员为客户提供快递服务,其费用为15美元至30美元,具体收费则要看送递距离。

  但是,这些速递员是通过步行或是自行车的方式来完成业务,这与“打车软件”的核心资源已有了偏离。

  这种快递业务在国内往往被称为同城快递,而模式与此前国内市场闹得沸沸扬扬的“人人快递”有着相似之处。

  而Uber拥有的优势就是一批忠实的用户和现有的司机资源与临时快递员可以进行角色切换。

  对于美国同行,“嘀嘀打车”CEO程维认为,两家公司所瞄准的客户市场是不一样的,所以做法也会全然不同。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