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布的上市银行2013年年报显示,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大幅攀升,其中五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总额已达3743.15亿元,同比新增近470亿元。
记者采访发现,受经济下行影响,钢贸、造船、光伏等产能过剩领域以及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微企业成为不良贷款的“灾区”。而多重因素叠加下,银行业不良信贷暴露或许仍将持续。
银行不良贷款“双升”
上市银行2013年年报披露已近尾声,从目前揭晓的成绩单看,以往号称“躺着挣钱”的银行正迎来利润增速下滑的转型期,不良贷款更是大幅攀升,多家上市银行呈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的局面。
素来以稳健著称的“四大行”,2013年不良贷款风险开始显著暴露。截至去年底,“最赚钱”的工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936.89亿元,全年大增191.14亿元,增幅达25%;建设银行去年新添106.46亿元不良贷款,余额达到852.64亿元,同比增长14.27%;中国银行不良贷款同比增长11.95%至732.71亿元;农业银行表现最为稳定,去年不良贷款增量19.33亿元,同比增速仅2.25%。
统计显示,五大国有银行2013年新增不良贷款总额接近470亿元。
一些股份制银行的“坏账”问题更为严重。中信银行年报显示,截至2013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为199.66亿元,同比增幅高达62.92%,不良贷款率攀升至1.03%,比上年末上升0.29个百分点。光大银行2013年末不良贷款余额100.29亿元,同比上升31.7%,不良贷款率升至0.86%。
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921亿元,比年初增加99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0%,比年初上升0.05个百分点。
经济下行多因素叠加
业界认为,银行业是顺周期行业,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攀升,主要的大背景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经济下行带来企业效益下滑,进而导致银行信贷质量下降。
宏观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依旧面临增速下滑的挑战。1—2月份,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增速均现同比回落,工业用电量、PPI等数据也不乐观。
记者发现,产能过剩行业、抗风险弱的中小企业等经济下行“雷区”,成为银行信贷不良资产爆发的“灾区”。
交通银行表示,2013年银行资产质量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钢贸业务风险扩散,带有较为鲜明的区域和行业特色,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的零贷业务。这一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引发的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民营中小企业抗冲击能力弱的一个集中缩影。
钢贸是长三角地区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重创者。近两年来,上海银行业的钢贸融资余额从最高峰值的2800亿元降低至目前的800亿元,在挤泡沫的同时也暴露出大量的不良资产,多位分行行长因此去职。
中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中国信达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该公司去年所收购的不良资产中,长三角地区相对集中,主要行业包括钢贸、造船、光伏等。
值得关注的是,房地产行业的信贷风险开始露出苗头。近期,浙江奉化兴润置业资金链断裂崩盘,或涉及十数亿元银行贷款,被称为国内“房地产违约第一单”。
上升趋势短期难以改变
“这一轮银行不良信贷爆发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包括经济下滑、产能过剩、外需不振以及刺激性政策后遗症等,这个叠加期一时半会不会结束,因此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持续上升的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汇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说。
记者采访发现,信贷违约在部分行业仍有蔓延之势。近期,山西民营企业海鑫钢铁高炉停产、银行上门讨债的消息引发震动,这或许表明,继钢贸行业之后,钢铁信贷违约势头攀升。据统计,全国钢铁业的负债总额约3万亿元,负债率近70%,其中银行贷款约1.3万亿元,其余的社会融资中也有相当部分最终源头是银行。
另一方面,去年以来,多家银行采取更加积极的举措来注销或出售不良贷款,而去年刚刚上市的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年报显示,2013年收购不良债权资产达到888.1亿元,同比增长70.2%。
但屈宏斌等业内专家认为,对于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也不宜过于悲观。“经济周期性放缓有一定的底线,稳增长依然是中国政府宏观政策目标之一,有很大的政策储备空间。从目前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来看,中国完全可能在增长中‘挤泡沫’,实现软着陆。”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亦表示,银行坏账增加要看是否在可容忍区间内,从国外情况来看,美国银行业的坏账水平在最严重的时候为3%-5%,比较低的时候也在1%左右。中国银行业有可能把坏账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