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大险企陆续推出了很多新奇的保险产品,比如近期颇为引人注目的“雾霾险”。记者走访了解到,作为投保人,市民还是希望保险行业能在创新的同时,更加贴近实用性。
“我觉得雾霾险不像是一种保险产品,更像是一种博彩,为什么只有连续5-7天出现‘严重污染’的天气才给赔付呢?这个标准也太不现实了。”市民刘女士向记者反映说。对此,保监会的态度也非常明确,“雾霾险”面市不到一周便被叫停,据了解,叫停的原因就是“雾霾险”既无法满足投保利益,同时也无法符合大数法则。
其实,无论是“雾霾险”,还是之前的“脱光险”、“赏月险”、“春运险”,个性化的保险种类已经将各大保险公司之间的实体竞争延伸到了“创造力”与“想象力”之争。诸如此类的“奇葩”保险还有很多,确实也满足了部分人的保障需求,因而受到市场的追捧。业内人士表示,将噱头作为保险产品的一种营销手段无可厚非,但是保险产品还是要本着追求保障的基本原理,而非无底线的创新。
“相对于传统的保险种类,新奇保险所具备的优势是更能吸引人的眼球,让消费者很容易对这类保险感兴趣,投保金额相对较少,回报率时间短而且比较直接。如“熊孩子险”的实质是监护人责任险,在满足了特殊群体的保障需求时,也为未成年人的过失责任买了单。”业内人士介绍,网上的众多新奇产品本质上是简单的意外险产品加上了一个卖点,只是期限不同而已。不过,也有保险专家认为,类似的保险产品虽然噱头大于实质的保障,但作为打破了传统保险范畴的尝试,也是一种创新的表现。
记者调查发现,表示会购买“奇葩险”的市民,大多是出于心血来潮,并没有仔细研究其保障范围。对此,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并非所有的个性化险种都得到了市场的认同,还有很多的保险产品无人知晓,变成了“一次性险”。因此,在选择这些产品时一定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按需而定,杜绝跟风式投保。 见习记者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