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网上拍品保值回购?噱头!

2013年12月15日 07:19    来源: 广州日报    

保值回购专场上的拍品。

  “双十二”网店首推保值回购引质疑

  艺术品变现难的问题一直让一些有兴趣投资的人望而却步,一、二级市场各机构多年来也进行了无数次尝试。随着苏宁易购、国美在线等竞争对手先后高调进军艺术品网拍后,在刚刚结束的淘宝“双十二”活动中,“中国新绘画”专场,首次在网拍中打出“保值回购”的旗号——12位当代艺术家、总估值3000万元的近70件作品如在成交后一年内未成功出手,那么机构将以原价回购。不过记者发现,截至拍卖结束时,上拍作品并未如网站上其他打折商品那样被一抢而空,出价者寥寥,价位也不高,有的作品甚至无人问津。为何上了“保险”的艺术品还是卖不动?所谓的“保值回购”是否只是个噱头呢?

  文、图/记者郭晓昊

  在淘宝的网拍开始之前,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之所以推出保值回购是因为他对这些作品的价值很有自信,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藏家对当代艺术建立信心。以前都说保真是难题,如今主办方破天荒地给潜在买家预备了一颗“定心丸”,那么购买这些作品是不是真像他们描述的那样“书写中国当代艺术新的历史、创造新的艺术财富神话”呢?记者自12月12日凌晨起开始观察其竞价情况,发现这些作品并未像网站上其他打折商品般遭到疯抢,整个专场显得十分冷清,甚至远不如淘宝之前与其他拍卖行合作的网拍。而直到拍卖结束,单幅作品出价最多的才十余次,大部分都是5次左右,有的甚至无人问津。再点开详细页面则可以看到竞拍人的ID重复率很高,叫价也不高。

  当代艺术品赝品较少

  尽管有业内人士认为,机构推出的“保值回购”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拍卖的优势来进行创新,对整个拍卖市场而言有积极的探索意义,但近期市场中关于网拍的争议却一直没有断过。支持者认为线上销售艺术品拓展了渠道,扩大了影响,“去中介化”降低了交易成本,如果今后能更好地改善用户体验的话,前景应该非常不错。藏家张先生表示,由于当代艺术家大多在世,赝品相对较少,在网拍中具有一定优势,也便于跟那些习惯网购的人群拉近距离。但反对者则认为艺术品价值除了外形,更重要的是内涵,一旦与商品在同一商业平台出现,会让用户只留下形的价值,艺术、文化内涵尽失。“淘宝不是公认的顶级品牌店,高端工艺品爱马仕、LV都不认淘宝,艺术收藏远高于奢侈工艺品,不能混入其中。”而有的国画创作者也表示习惯通过画廊和展览进行推广,把东西放上网似乎有些掉价。

  回购期限拉得太长

  投资者质疑难保值兑现

  “说是保值回购,我觉得噱头大于实际。一幅画几十万元,我买回来做什么呢?明年如果真卖不出去,原价退给机构,那利息也亏了啊。”玩家劲松说,他平时也会在网上拍些小玩意:“对艺术感兴趣和投资、收藏是两码事,我觉得生活中或者家居环境中需要些什么,又不可能随时跑去画廊或拍卖行挑,那么网站是个很好的平台。但是我会有意识地控制预算。”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近几年还有一些机构推出保值回购的服务,内容涉及钻石、红酒、书画等多个门类,多采用跟银行、保险公司合作、共同承担风险的方式,但基本都是刚开始热闹了一阵就悄无声息了。

  “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很好地区分‘行家’市场和‘消费’市场。”资深业内人士表示,所有作品的升值空间都是预估的,而同一作者的精品和大路货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差价。此外,如果期限拉得太长,投资者也会对其是否有实力兑现承诺产生怀疑。“难道一个画家的每件作品都能升值?升幅都一样?这根本不可能,说到底还是要靠个人判断。有经验、有门路的行家根本不需要机构保值,他自然能找到增值出手的地方;对行业不了解的普通消费者又根本不会轻易趟这‘浑水’,艺术品机构的公信力又比不上银行,因此,单从投资理财的角度来看,保值回购的确能降低风险,但短时间内很难成为市场主流的交易方式。”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