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公募人事变更新趋势:投资总监去哪儿了?

2014年03月25日 08:2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马年在“马上有钱”、“马上升职”等祝福声中如约而至。但短短三个月不到的时间里,中国公募基金业却遭遇到“马上离职”的尴尬,这一次,更多的离职者来自于公募投研最核心的岗位——投资总监一职。

  为何这些核心纷纷“出走”,下一站去向哪里?而“新人”又会给相关公募带来什么?《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带着问题走访业界,尝试着厘清一些头绪。

  投资总监离职潮涌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18日,今年已有221只公募基金基金经理发生变更,这一数字已远超去年同期水平。而《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已经有四家公募基金的投资总监相继宣布离职。

  1月初,汇丰晋信基金发布公告称,因“个人健康原因”,公司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林彤彤离职。显然作为一位行业元老,出于个人健康因素考量选择离开征战多年的公募行业是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不过,令业界始料未及的是,林彤彤的离职拉开了今年以来公募投资总监离职潮的大幕。

  2月26日,兴业全球基金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王晓明因“个人创业”原因离职。

  作为上海滩最为稳健的公募基金之一,兴业全球基金一直以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存在于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行业,而此次王晓明的忽然离职让业内为之一惊。随后王晓明对记者的表态更显“理所当然”,“在基金行业待了十多年了,想做一些改变,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而这“不一样的事情”便是转向私募基金。

  3月16日,南方基金终于对外确认公司投资总监邱国鹭的离职事项。根据南方基金披露,邱国鹭是基于个人职业兴趣原因向公司提交了辞呈,后续打算先休息一段时间,再考虑下一步的职业发展规划。时隔两天,信诚基金发布公告称,公司副总经理、股票投资总监、首席投资官黄小坚因个人职业发展原因离职。

  显然,这并非公募人事动荡的全貌。近期,圈内流传着一则关于农银汇理基金投资总监曹剑飞离职的传闻。虽然农银汇理基金方在面对媒体采访时称“没有得到相关信息”。但有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评价道,“从过往的经验来看,一些公募的人事变动往往"无风不起浪"。”

  总监们去哪儿了?

  人们常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作为以帮助投资人管理资金为主营业务的公募基金而言,投研团队的建设无疑是重中之重。而公募投资总监一职自然就成为公司投资管理最核心的人物。有市场人士表示,从这些离职的投资总监都去哪儿了,似乎能看出这个行业当前面临的现状。

  “个人健康原因”是近年来公募投资总监离职时使用最多的理由之一。的确,长期、繁重的脑力劳动所带来的压力,使得诸多投资管理人处于长期亚健康状态,而身为投资总监则可能感受得更为明显。休息,或许是最好的理由。

  但并非所有离职的投资总监都是如此。王晓明的离开就是转向了前景越来越为光明的阳光私募行业。今年来监管层对于阳光私募的诸多政策层面的支持让越来越多的公募行业人士看好这个行业。去年从华商基金离职的原投资总监孙建波近期就被证实已经加盟某知名私募基金。

  另外,“大资管”概念的兴起,也让更多的公募人才选择了进入竞争者的视野。有知情人士透露,黄小坚下一站可能是保险(放心保)公司的资产管理公司。这在之前已经有了先例。而邱国鹭的去向,同样传出是参与某家新公司的组建,而保险类资产管理公司可能性极大。

  “很多时候大家都在关注这些离职的大佬们去哪里了,但是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些被放弃的公司的未来。”上海一家公募的高管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总监的离职意味着整个投研团队的一次"地震",尤其是公司元老级的人物。”该人士称,每家公募都会形成自己的投研风格,或多或少都有投资总监的影子,一旦该投资总监离开,带走的可能就是整个团队的“股票池”。如果接任者未能很好地承接、转换,公司产品的业绩同样可能面临较大的波动。

  “与被抛弃者一样,新进人才与现有团队的磨合同样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南方一位公募基金人士表示,“文化与团队的磨合都是一个繁杂的过程,磨合得好就是双赢,否则只会让人才变更潮更加汹涌。”


(责任编辑: 康博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