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王彦林:私募大佬们也有了红本本

2014年03月24日 13:49    来源: 中国经济网——《农村金融时报》    

  在国内的证券市场上,“私募基金”总带有一丝神秘的色彩,每当人们谈及它时免不了与私募“江湖”挂起钩来,诸如“坐庄”、内幕交易之类的事件也自然就成为了人们对它的原始印象。

  不过私募基金的这种地下恋情眼看就要结束了。日前,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了首批50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示名单。此项举动被认为是私募基金身份转正的里程碑,有了这一“登记证书”则意味着此前众多的“阳光私募、私募股权们”从此可以挺直身板见外人了。

  提及“牌照”可能带来的好处,那些私募大佬们有说不完的“心里话”。“以后私募就可以自行发产品,不用受到买股票的限制,对私募发展是重大的利好。”在他们看来,有了金融机构的“牌照”,这对整个行业而言将迎来第二个春天,而且对行业未来的包括对冲功能 、新股网下配售、银行间拆借和回购等投资范围有拓宽的可能。

  然而,也有人随后发表了不同观点。首先,能否把基金业协会的入会登记证书叫做“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还有待商榷。因为按照现有的基金法等法律法规来看,私募基金本身就已是备案管理,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发牌”。其次,就目前的行业运行框架而言,他们通常是找一个通道(如借道信托、借道券商资管、借道银行理财等)。对有实力的公司,这种模式下即使不去登记,也完全可以。

  其实,作为一种极具自发性、“地下性”的力量,私募生来就不缺把握市场动向,乃至创造高额回报的能力。此次获得所谓的“牌照”,一方面从法律地位上则意味着他们获得了独立性,今后要发行产品将不再需要借道了,也不再为求人而付高额的通道费用了;另一方面,这也标志着众多私募大佬们在获得更广泛投资范围的同时,也将受到证监会等监管机构的监测与监管,以前那种“海阔凭鱼跃”的自由状态也将不复存在了。

  由此观之,未来私募可能面临市场创新与陆续出台的更加严格的监管政策齐头并进的局面,而这并非所有私募机构的衷心愿望。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