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试点方案落地,5家民营银行花落10家民企;
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调整,从1%扩大到2%;
利率市场化时间表敲定,一两年之内将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
春暖花开的三月,一系列重大金融改革举措密集出台,让市场真切感受到了金融改革又一个春天的来临。这些举措意味着什么?涉农金融机构如何适应这些新政?“三农”和小微企业能否从中受益?这些都是人们希望得到解答的疑问。
民营银行的挑战
两会期间最能引发关注的,莫过于民营银行发起设立试点细则的落地。被列为入选名单的10家民资企业和津沪浙粤4地一时间被推向了视线的焦点。就连一向高调的阿里和腾讯,在面对媒体时,也选择了谨慎的态度。10家企业里,目前尚无透露出一条有关彼此间两两合作细节的意向。“要等银监会的审核批复”这种说法,成了他们的统一口径。
除了发起成立细节,民营银行所受关注的另一个方面便是其将会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促进银行业竞争方面起到多大的作用。这种竞争的挑战,更多是对以农信社、农商行、农合行、村镇银行等为主力军的中小型金融机构而言的。
以借由庞大的电商交易额积累了海量大数据的阿里小贷为例,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其所累计服务的客户已经超过了50万家,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200亿元。这样超过千亿的贷款规模,对于小型金融机构而言的挑战不可谓不高。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8月末,全国已开业的近千家村镇银行累计发放农户贷款3097.5亿元,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5329.5亿元。而这个数据是6年来全部村镇银行的累计发放贷款数,刚刚发展了3年的阿里小贷的累计贷款数已经超过了它的20%。
“应该没什么影响,”一位不愿意透露自己姓名的村镇银行行长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毕竟目前民营银行还没有正式运营,起点也比较高,主要通过网络等手段运营,和传统意义上的银行并不一样。我们算是劳动密集型银行,他们依托互联网科技,在物理网点上应该不会招大量的人员。”他所在的村镇银行位于浙江,正是这次民营银行通过试点的四地之一。
对宏观经济和银行学研究颇多的经济学者孙兆东,则着眼于整个银行业体系做出了这样的判断:“还是会有一些影响的,但不会太大。”他认为,监管层对民营银行的业务范围有着严格界定,什么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包括网点分布等,都会有限制。这次通过试点的10家民营银行的优势在渠道创新,其客户定位、物理网点、虚拟网点都和传统的金融机构有着不同,并非处于一个平台上竞争,因而影响并不特别大。
长期致力于小微信贷事业的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在民营银行的业务开展上有着相似的观点。“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影响大小要看民营银行的业务方向,比如阿里金融现在的业务主导是做电商的小微企业。”他说,“但成立银行之后的经营方向如何选择,是否继续做和电商有关的业务,这就要看监管层的批复了。”他同样对民营银行扶持小微企业上抱有很大的期待,“最好希望民营银行做小微”,但他也认为目前通过试点资质审核的民资企业其优势目前不在农村,重点也不会是低收入群体,而在社区银行和小微企业信贷上,彼此间面临的挑战将来自邮储银行、农信社、农商行、村镇银行和小贷公司等。
“小微企业不管在哪里都很缺钱,”杜晓山强调说,“尽管中央一再呼吁、强调,但大量小微企业的资金供给仍然严重不足,其满足度只有20%左右。”这块被很多大型国有、股份制银行不愿意做的客户,正是民营银行和中小型金融机构竞争发力的蓝海。
汇率改革的实质推进
前一阶段人民币汇率接连下跌,成为全球舆论热议的焦点。正当人们对此次下跌的原因和走势作出各种猜想之时,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宣布,自3月17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波动区间由1%扩大至2%。这是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后首个改革措施,汇率机制改革也在事隔近两年后实质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有迹可循,预期之内,这是各界对此次汇率改革的反应。“《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汇率双向浮动区间,这正是指明了汇率改革的方向。”在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陆磊看来,央行此次调整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是既定方针的改革。他向《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这让市场主体有了更大的定价权,能使汇率形成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基本稳定的、又有管理的合理均衡水平。
对此,花旗银行(中国)研究与投资分析主管邱思甥也对记者表示了相类似的观点。“这是提高中国外汇制度灵活性的又一举措,使人民币汇率波动更加自由。”他说,“同时,这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必经过程。”邱思甥认为,央行此举并不是要引导人民币贬值,而是告诉市场,未来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将会加大。
面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市场最直观的感受便是经济活动中有了更大的不确定性空间,看起来似乎是风险增大了。“但同时也增加了市场参与主体的风险管理自主权,有利率在短期形成微观经济主体的预期,激活主体自主行为。而汇率的双向浮动则有助于汇率经过市场的调节找到均衡点,实现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对经济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陆磊认为风险的另一面便是机遇。
金融机构其中的一个角色便是客户资金的管家。从功能上讲,金融机构是帮助客户进行风险管理的,汇率的风险管理自然也包括在其中。陆磊解释:“当汇率波动变大时,客户对金融机构业务的需求量将上升,同时金融机构也会在增大难度的风险管理中获得更高的回报,何乐而不为。”因此,金融机构如何让自己的经营政策与时俱进,同时使自身具有更专业化的风险管理能力,成为当下抓住机遇的关键。
对于企业来讲,“此次的改变对企业的影响也不会太大,且风险容易规避。”河南省三门峡市商务局副局长李军方表示。据记者了解,人民银行宜昌市中心支行日前抽取了辖内10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涉外企业进行了快速调查,发现企业反应总体平稳,但汇率风险会有所增加,需要积极应对。
一位央行内部人士也向记者表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企业的影响而言,重要的不是升值带来的即期影响,而是在于汇率形成机制的变革上。“目前来看,进出口市场疲软,农产品进出口市场也是,国际经济环境整体低迷。此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还能起到调节经济低迷的情况,激活市场主体力量。”李军方对记者说。这也促使那些与国际贸易关联不大的企业与公众增强汇率风险意识,将汇率风险的意识纳入企业与个人经济行为决策中。
显然,企业家们早有准备。包括利润空间相对较少的涉农企业在内,陆磊坦言,不用为他们担心,因为当风险出现时,他们总会有几种套期保值的规避办法。拿农产品来讲,企业正是通过进行远期或衍生品交易来进行风险规避的;嗅觉敏锐的商人还能发现这可能正是商机所在。“人民币结算、缩短出货和收款周期、签订合同时使相关报价走低,这都是避免人民币汇率波动增大导致损失的方法。”旭豪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章国志向记者透露了他的经验。
至于下一步,根据央行发言人的表述可以看出,央行或退出常态式的外汇干预。“符合市场规律,符合市场预期,符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需求,与利率市场化形成呼应。”邱思甥如是评价。
归根到底,市场化是关键词。陆磊说:“人民币汇率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中并行不悖的两条主线,这两方面的改革是高度关联、相辅相成的。中国作为一个越来越外向化的经济体,想要更好的融入全球化,市场化势在必行。”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说,这些改革的核心都是尊重市场规律和市场选择。
利率市场化的时间表
“存款利率最后要放开,这应该也是利率市场化中最后一步。我个人认为,是很可能在最近一两年就能够实现。”周小川在“金融改革与发展”答记者问中的回答,给一直“悬而不决”的利率市场化敲定了时间。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会加剧银行间的竞争和洗牌,促进银行业的差异化定位,发挥市场化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高其效率。但对于在公信力、资金规模等方面与大银行实力相差悬殊的中小金融机构而言,或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
“我个人认为,我们国家市场竞争的环境并不是特别好,中小金融机构在利率完全市场化之后,面临的竞争是更加惨烈的,所以我们希望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让中小金融机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给它一定的保护。”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表示。
上述村镇银行行长也直面了利率市场化将要带来的挑战:“短期内对村镇银行的成本压力比较大,而且我们本身就面临着存款吸收困难的问题。但对村镇银行的未来发展是有着直接意义的,它会导致银行的分工细化,让我们把贷款客户下移,找准自己的定位,降低成本、加强管理。”他认为,目前一些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所经营的理财产品已经属于利率市场化的一部分了,但村镇银行们都还没有理财产品,还落在后面。
对于即将到来的利率市场化,河南省卢氏农商行办公室副主任刘洋波透露他所在地的人行分行刚刚成立了市场利率定价机制小组,要求各金融机构自愿参与,通过合规评估即可成为小组成员,并给予其一定的定价权力。但他同时坦言,对于利率市场化的探讨还比较少,大部分对其还都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大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改变,”孙兆东表示,“不像以前有利差保护,它最大的挑战还是在创新。”他认为,对于民营银行而言,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应该在自身熟悉的领域内开展业务,凭借产业资本带动金融资本,两者相结合才是它们的优势所在。“不能追求高风险高回报,”他说,“例如互联网金融投资房地产的风险管理能力就有限,不能用一个行业的经验投资其他行业,结合自身优势做一些跨界的创新,这才是参与竞争的必然。”
他认为,对于民营银行而言,除了创新和跨界之外并没有优势,人才、资本、管理、监管熟悉程度和法律把握程度上,和传统的金融机构相比都不具有优势,而在遵从监管规定的基础上发挥其边界创新则是其优势所在。“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甚至可以和民营银行合作,这样才能做大做强,突破区域规模的限制。”孙兆东这样建议传统中小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