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民营银行应利用互联网金融 开辟新天地

2014年03月22日 07:24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余赤平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传统银行已遭到全面挑战和威胁

  十八大以来,中国金融业改革进程步步为营。3月11日公布的首批民营银行试点名单让企盼已久的民营银行拉开了登台的序幕。

  清醒面对五大先天性缺陷

  从激烈的银行牌照争夺战中凯旋归来的民营企业家将要登上银行家舞台的时候,有必要清醒的面对中国民营银行五大严重的先天性缺陷。

  第一, 严重缺乏民营银行的产业传统。

  现代银行业起源于欧洲,最早的银行都是民营的。目前有专家认为,最早且具有现代银行运营机制的是意大利1580年在威尼斯成立的银行,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给民营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纵横驰骋的广阔舞台。因此,西方民营银行发展脉络清晰,经历丰富,不断成长,发展成为一个持续兴旺的产业,许多的民营银行都有200年的历史。例如美国在2008年有8300多家银行,26万从业人员。反观中国,直到1996年,由中华全国工商联负责组建了第一家具有私营性质的民生银行一直形单只影,形不成产业规模,因此就更谈不上产业传统。

  第二, 严重缺少民营银行的文化传统。

  民营银行的文化传统不会凭空而来,它首先是基于财产关系和因为财产关系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由于长期以来民营银行业处于空白状态,相应的也就没有建立民营银行的文化基础。民营银行的文化基础是什么呢?它应该是私有财产受到保护的私有观念、财产管理的私营观念、民营银行风险自负的观念和民营银行为民服务观念。当全国老百姓的钱都存在国有控股银行的时候,关于民营银行文化观念和传统根本就不存在。

  第三, 严重缺乏对民营银行的信用基础。

  过去60多年国有银行的体制和传统,使中国老百姓建立了根深蒂固的国有信用。由于中国严重缺乏民营银行产业传统和文化传统,因此,目前中国的民营银行严重缺乏信用基础。因此,无论是民营银行与国有控股银行之间、民营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民营银行家之间还是民营银行与客户之间,都难以迅速建立信用的关系,因为这种信用关系必须基于长期的相互利益关系的博弈和长时间商业契约关系的磨合才能建立。更为严重的是,当民营银行失去国家信用担保以后,并没有建成可以替代国家信用的民间信用体系,甚至连银行赖以存在的独立的征信系统都没有建立。

  第四, 严重缺乏民营银行的人才储备,甚至没有足够的人才的市场。

  最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火热,P2P网贷和小微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银行金融市场人才已经非常缺乏,很多已经从银行退休好几年的职员还被当成了抢手货。现存的银行职员都是从大专院校培养的,其教学体制和教材都是基于国有银行体制的管理理念和传统。真正基于民营银行需求的培养民营银行人才的学校都是稀缺资源。

  第五, 严重缺乏风险管控的经历和经验。

  银行金融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无处不在。中国现有的国有控股银行以严格的牌照管理和政府信用作为基础,银行基本上没有倒闭之忧。而民营银行还没有开办就要立下生死遗嘱,彻底脱离政府的信誉,其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国际上许多经营百年以上的银行都在金融风暴中倾覆。西方民营银行的发展经历了战争的腥风血雨、经济的兴盛衰退、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和同业的博弈与竞争、技术的改革与更新,而我们现在正要开办民营银行的企业家对风险的管控还是一片空白。

  民营企业家办银行,从梦想到现实一步一步走来已经极为艰难曲折。当银行牌照获批以后,从企业家变为真正的银行家也许道路更为凶险。以上的种种先天性的不足将会制约民营银行的发展。那些曾经打着赤脚从农村进城的草根企业家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机会,在创业致富的大潮中野蛮生长,冒险拼搏,终于功成名就,但是,当他们踌躇满志地向金融街和华尔街走来时,他们很快会发现原有的力量、雄心、拼搏和谋略都难以施展。金融街上不是可以看见的电器与药品、贸易与物流、电商与短信,而是来去无踪的货币数码。因此,民营银行家必须深刻认知自己的先天性缺陷,扎扎实实修炼内功。

  角色转变面临五大挑战

  从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到银行家的转变还要面临五大挑战。

  第一是大股东的利益输送的挑战。

  记得民生银行开业不久,就曾存在着严重的大股东关联交易。在面向客户的贷款中,曾出现过内部人利益至上,银行贷款向大股东倾斜的事情,好在当时民营银行只有这么一家,而且还有全国工商联这样半官方的背景,发现问题后及时整改。现在将要获得牌照的民营银行同样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现在公布的将要开办民营银行的企业都有庞大的产业体系和紧密复杂的利益关系,带着民营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和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新一代民营银行家如何能够摆脱原有的关系链和利益链而成为独立的金融管理者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第二是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的挑战。

  我们清楚地看到,民营银行在寻找出生证的过程中,寄托着地方政府很大的期望,有的一直受到地方政府各个方面的政策支持。获得民营银行牌照的民营企业在做强做大的成长过程,也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存在着深刻的利益关系。因此,这种与政府的天然关系估计还将继续延伸至未来的民营银行。在将来的民营银行的管理中,在高级管理人才的聘用和重要项目的资金配套方面,政府的手估计也不会闲着。在民企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附于政府势力的情况下,民营银行要摆脱政府之手在身上乱摸将会是一个严重的挑战。抛开权贵势力的个人利益,对于那些基于地方政府利益或者基于政府主导的产业利益的投融资项目,民营银行如何能够独立决策,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地方政府如何拒绝把民营银行当做自己钱袋子的诱惑,这些都将考验新一代的民营银行家。

  第三是利益与风险平衡的挑战。

  所有试图进入民营银行的企业都是因为银行眼前巨大的利润诱惑。现在出台的政策已经明确指出,民营银行将风险自担,自负盈亏。银行究其本质来说就是企业,是企业就要追求利益最大化。一般企业,是借银行的钱去挣钱,作为银行企业,是拿别人家的钱去挣自己的钱。一般企业借钱会受到银行的监管与制约,民营银行拿别人的钱自己用只能由内部自己制约。在利益驱动下,民营银行的内部制约如何建立?利益与风险如何平衡?有过数百年私营银行传统和严格监管的美国,2008年,全球四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公司就是以最大的杠杆效应追求最大利益,结果在金融危机的第一个浪潮就把它淹没。而拥有3070亿美元资产和1880亿美元存款的华盛顿互惠银行也一夜之间倒闭,成为有史以来倒闭最大的银行。

  第四是中国经济下行风险的挑战。

  过去10年,中国银行业能够通过股份制改造的上市获得重生,得益于中国经济持续10年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平均增速在10%左右。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汽车工业以及外贸出口业的高速发展给银行巨大的发展机遇,处于经济增长上升趋势的银行业加上垄断体制,躺着就能挣钱。但是,回到现实,目前中国房地产泡沫犹存、全行业产能过剩、外贸出口持续下降、环境恶化等等制约中国经济继续大干快上,各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将长时间处于滞涨阶段。从去年以来,经济增速已经出现趋势性下降,在“七上八下”的水平徘徊。在经济环境明显处于收缩的时期,对开闸放水的民营银行的发展将会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第五是现存的国有控股银行竞争的挑战。

  虽然国有控股银行的垄断一直遭到诟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和银行股份制改革10年来,国有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还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内部管理还是外部竞争都有了一定的实力,尤其是他们依托国有企业的庞大产业集群,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和优质客户资源。长达60多年的政府信用担保和银行国有的理念使消费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思维惯性和使用依赖,人们对国有企业这个招牌还有一种爱恨交织的感觉。当他们必须在国有银行和民营银行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总会感觉国有银行踏实一些。在国有银行市场垄断下的市场中,民营银行作为市场新的准入者将会遇到巨大的竞争压力。

  中国的民营银行牌照即将落地,在即将开门庆典的鞭炮和声中,民营银行家可别急于开怀大醉,先喝一杯冰镇饮料可能会保持一份清醒。

  中国的民营银行如果继续走传统银行的道路,以为只要争取了牌照、开设一些营业点就能办银行是远远不够的。在互联网金融的时代,传统银行已经遭到了全面的挑战和威胁。因此,民营银行应认识自己的缺陷,面对自己的挑战,改变传统银行的思维定式,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云存储、智能手机、第三方支付、P2P平台等各种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技术和手段,重新定义银行的未来并开创民营银行崭新的天地。

  (作者系《互联网金融》杂志执行总编)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