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超日债违约引发国内首单公司债违约之后,中国个别房企的债务风险问题又引起媒体高度关注。海外观察人士注意到,以超日债违约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公司债务问题浮出水面,反映了中国监管当局对债市的监管思路和处理方法正在发生变化,将推动中国债市朝着更加市场化和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超日债违约事件发生时,一些分析师甚至声称,中国已进入“贝尔斯登”时刻。然而,多数理性的经济学家和业内人士认为,债券违约是债券市场化运营中的必然现象,对提升债券市场整体风险意识、完善债券市场制度体系具有积极意义,它意味着中国债市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是金融市场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标志。
可以说,债务违约背后蕴含着当局监管政策立场的转变以及用意深远的调控目的,这引起外界高度关注。《华尔街日报》指出,中国允许一家太阳能设备生产商的债券发生违约的决定是正确之举。《金融时报》援引标准普尔分析师的话说,中国政府在向市场发出信号。
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投融资需求旺盛,债券发行主体不断丰富。不可否认,在资产规模快速膨胀的同时,风险也在积累和凸显。在整体经济增速回落的大背景下,信用风险必然有所释放。
围绕相关话题,英国凯投宏观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朱利安·杰索普指出,经济增速放缓反映了中国决策层控制信贷过快增长,主动积极调整结构性问题的决心,超日债违约便是一个例子。
相当长时间以来,当局倾向于出面化解信用风险事件,构成了中国公募债市场零违约的独特现象,这一状况不利于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分析人士认为,违约事件打破了这种政府兜底风险的惯例。
对此,德国《明镜》周刊旗下专业财经杂志《经理人》指出,当投资者认为政府会出面解决麻烦,企业债的风险就会被低估。而超日债事件让人们看到,中国政府将遵循改革路线,为市场力量发挥作用腾出更大空间。
应当看到,债券市场发生违约事件具有内在必然性,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结果。美国、欧洲等境外成熟市场每年均会发生违约事件。对此,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黄育川指出,一个私营企业的破产或者违约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大事情,在创造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过程中,发生违约和破产现象都是正常的,在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前提下,这有利于提高效率。
巴克莱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常健也持相同观点。常健认为,随着金融市场改革深化,市场和监管机构越来越认识到中国需要实际的信贷违约,以减少“隐性担保”造成的道德风险问题,发展一个健康的信贷市场。
展望未来,以超日债作为公募违约起点,今后中国债市出现违约的概率将逐渐增大,债信市场也将朝着更加健康、更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投资者将更理性评估公司债风险,推动资金流向更优质资产。
正如麦格理基础设施和有形资产投资基金东北亚地区负责人本·维所言,从长期看,这类有控制的债务违约事件,会促进投资市场更加开放,为境内外私人投资者腾出更大参与空间。他同时指出,今年中国有望以此为契机,出台更多金融改革措施,以便纠正要素市场价格扭曲问题。(参与记者:樊宇、吴心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