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自2011年启动以来,多项工作加速发展。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自2014年以来,多地碳排放交易市场成交量价齐升,全国碳排放市场开始步入活跃期,推动碳交易加速驶入快车道。
多地交易所成交放量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我国有20多家机构从事碳排放交易业务,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包括京津沪3家。中国证券报记者从该3家机构获悉,2014年以来的相关业务均呈放量趋势。
北京环境交易所信息显示,近三个月来碳排放交易总成交59笔(其中线上交易57笔,协议转让2笔),总成交量55550吨,总成交额2800650元。相关人员介绍说,北京环交所开市之初每日无成交或偶有成交,但自今年2月11日以来交易较为活跃,连续14个交易日均有成交,共计30笔,均价51.88元/吨,最高价52.82元/吨。其中,最多一天成交4笔,数量1300吨。整体性的趋势上涨已基本形成。
北京环交所分析认为,随着北京市年度排放报告和核查工作的开展以及履约期的临近,试点履约机构2013年实际碳排放状况逐渐清晰,交易需求进一步明确,市场将更趋活跃。目前,北京环境交易所正积极做好各项准备,为交易各方提供全方位便捷服务。
上海自去年11月26日正式启动碳排放交易,全市191家来自钢铁等工业行业及宾馆等非工业行业的企业,率先纳入了碳排放配额管理范围。上海碳排放交易市场开市至今已满百日,累计成交量突破10万吨,累计成交金额突破400万元。特别是2014年以来,出现成交高峰 ,年初至今的成交量约占全国碳排放二级市场成交总量的50%。
据记者了解,去年开市之初,上海碳市场成交量稳定维持在日均500至1000吨。今年以来,随着试点企业对自身碳排放情况的估算越来越清晰,市场供需日益明确,成交量快速爬坡。相关人士介绍说,2014年至今,上海碳市场日均成交量达到近2500吨,相比去年放大2.5倍;特别是2月份以来,日均成交量超过了5000吨,3月3日更是创下了2.73万吨的单日最高成交量。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自2013年12月启动碳排放权交易以来,截至2014年2月11日收市共完成1201笔交易,成交量共计77560吨,交易额共计2124059元。其中线上交易共计32560吨,交易额共计874059.60元。交易所相关人士表示,天津在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方面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价格发现功能逐步显现
各地碳排放交易在持续放量的同时,价格也出现了稳步攀升,参与其中的各市场主体对于碳排放交易价格的提升预期开始逐步显现,碳交易市场多项指标表现良好。
以上海碳排放交易市场为例,上海环交所人士介绍说,上海2013年配额(SHEA13)价格在稳步攀升的同时日趋理性,首日开盘价位是每吨27元,至今年2月21日达到最高价每吨46元,此后交易双方不断调整价格,以寻找合理的价格预期,碳市场价格发现功能逐步显现。
公开资料显示,全国2013年5个碳交易试点的配额总量高达8亿吨,二级市场成交44.55万吨,总成交额2491万元。有分析认为,中国各地交易所今年的总成交量可能超过2400万吨,到2015年可能大增9倍达2.27亿吨左右。
实际上,在碳排放交易方面,不仅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呈现量价齐升,走在世界前列的欧美等国家同样趋于活跃。汤森路透旗下相关分析师预计,今年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规模可望增长三分之二,达到640亿欧元(合875亿美元),为2011年以来首见年度增长。相关预测显示,全球今年碳交易量预计将增长3%至96亿吨,到2015年和2016年继续增至103和109吨。
相关分析师表示,由于欧盟高层将在2014-2016年从ETS收回9亿单位排放许可,这将导致欧洲碳排放价格从2013年的在每吨4.95欧元升至每吨7.50欧元,从而提升场内和场外交易的流动性;此外,今年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交易量或将从去年的80亿吨攀升至83亿吨。
业内人士介绍说,全球碳排放价格在过去几年中曾经出现过大跌,因为全球经济放缓导致排放许可一直供过于求,目前这种情况正在发生转变。
建立统一交易市场
近几年,随着雾霾的持续“横行”,碳排放造成的环境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控制能源消耗总量成为全球共识,带动各地碳交易产业迅速发展。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户,正在积极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旨在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权威专家指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自2011年启动以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根据业内专家介绍,在2008年7月,国家发改委决定成立碳交易所。目前我国有20多家机构从事碳排放交易业务,其中3家主要交易所各具特色。
天津碳排放权交易所推出了我国首个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电子公示查询系统,为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登记系统进行尝试;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建立了中国首个自愿碳减排交易平台,其交易系统包括了远程交易、即时报价、网上交割,以及核证标准等技术系统,同时还建立了登记结算系统,随着交易系统和交易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这一平台将具备与国际机构同等的碳交易技术能力;北京环境交易所推出了中国首个自愿减排标准——熊猫标准。
有业内人士介绍说,2010年、2012年国家发改委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批共42个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各试点地区均提出了较为严格的“十二五”碳强度下降目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措施。2013年上半年,组织开展了2012年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试评价考核,列入试点的10个省市2012年碳强度比2010年下降平均幅度约为9.2%,高于全国6.6%的总体降幅。各试点地区出台了一批推动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标准体系,部分地区还开展碳排放权交易、低碳社区、低碳产品认证等试点,建成一批低碳示范社区、产业低碳示范园区和低碳商业。
虽然中国在碳排放交易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仍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全国人大代表李联五日前表示,虽然碳交易市场发展比较顺利,但是在多地正式启动碳交易后,许多企业仍持观望态度。其缘由是因为节能减排项目具有前期投入大、经济效益低、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许多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企业经济效益不大,不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他建议要加快推进碳交易体制建设,政府对碳交易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条文,整合资源,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