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企业‘三高’并未反映出资源的内在价值。”11月16日,暨南大学经济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兵副教授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
企业 “三高”主要是指高能耗、高污染、高耗水。30多年的改革开放政策,造就了中国经济的高速腾飞,但也有了如今的多地雾霾袭城。
近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与用途管制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尤其是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
王兵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环境也是一种奢侈品,随着中央政府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未来将不唯GDP论英雄,而是更加注重绿色GDP,相应对于官员的考核体系也会改变,针对“三高”问题,尤其是对于《决定》提及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政府应加大引导力度,这项措施可以从总量上控制排放指标,同时可使减排成本最低化。
打造“绿色GDP”
《决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在历届三中全会中,经济建设的内容比较突出,当前中央已将生态建设提到制度建设层面,并且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一起成为构建“五位一体”的大格局。
《决定》强调,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
王兵表示,“这次中央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未来对于要素市场尤其是资源配置会影响很大。”
去年至今,随着外需市场的低迷、劳动力成本的高涨,一大批东部沿海企业纷纷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迁移,其中也带来了不少“三高”企业。
按照资源有偿使用及其所反映的市场价格,东部企业还会到中西部地区落户吗?在王兵看来,东部地区现在稀缺的是资源与环境,而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还未被污染的自然环境,这除了需要区域协调发展之外,企业也会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这样会倒逼企业环保技术升级,进行产品的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来弥补一部分成本。
碳排放权交易升温
《决定》提出,“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在国家制度层面上,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成为环保市场的一大亮点。
王兵表示,“这些完全是按照市场的手段来治理环境的,在国外一些地区已有很好的经验,比如美国在1991年出台了 《清洁空气保护法》,做的就是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因为这涉及到碳排放量的分配问题,交易就要分配,给你100单位,给我200单位,我用不了那么多,但你非常需要,如果你想控制碳排放的话,可以从我这里便宜地卖到碳排放指标。”
实际上,在今年6月18日,深圳碳排放交易权试点正式运行,其中,比亚迪、中兴通讯等8家知名企业获得了碳排放配额证书。
不过,王兵指出,关键的问题是政府要设立一个目标,比如控制碳排放到10000单位,再在企业间进行分配,通过企业之间的内部交易,可以实现减排成本最低化的效果,也就是说在治理成本上,让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去减排,减排成本高的企业去花钱买指标。
“最大的难题是政府给企业多少配额指标,另外一个难点就是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比如深圳企业与广州企业之间能否交易。目前,中国的污染指标是一级一级分的,从国家分到各省,再从各省分到各市。”王兵补充说,下一步需要打通区域间的合作关系。暨南大学经济学系主任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