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超日3月4日晚公告,因公司流动性危机尚未化解,“11超日债”本期利息将无法于原定付息日2014年3月7日按期全额支付8980万元,仅能够按期支付共计人民币400万元。至此,“11超日债”正式宣告违约,并成为国内首例违约债券。
资金链断裂导致违约
3月4日晚间,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发布公告表示,2011年公司债券第二期利息无法按期全额支付,从而正式违约。
据了解,*ST超日于2012年3月7日发行的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公司债券(简称“11超日债”、债券代码,发行规模10亿元)至2014年3月6日将期满2年,第二期利息原定付息日为2014年3月7日,利息金额共计8980万元。
公告称,由于公司流动性危机尚未化解, “11超日债”本期利息将无法于原定付息日2014年3月7日按期全额支付,仅能够按期支付共计人民币400万元。
公告表示,对于此次无法按期全额支付利息,公司也做了后续安排,其措施包括:努力筹措资金,延期支付剩余利息,还将针对本次违约承担相关的责任,对本期利息延期支付的部分承担相应的利息以及罚息,即按照该未付利息对应债券品种的票面利率另计利息(单利)、按照每日万分之一的罚息率向债券持有人支付违约金。
公告还强调,将积极配合受托管理人处置为本期债券追加的担保物,以偿还延期支付的利息。但是,担保物的变现价值仍存在不确定性。
昨天下午,公司董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正在积极筹集资金,主要措施包括催债、出售海外电站、引进战略投资人和处置抵押资产。目前正在抓紧催收国外18亿元的应收款,还希望把国外100多万兆瓦的电站卖掉。战略投资人引进方面,已经谈了很久,接洽对象既有光伏行业也有非行业里的,但目前并未到需要公告的地步。
董秘还表示,因为目前*ST超日的资金链断了,再跟银行筹资的难度大很多,去年主要是通过企业和股东的努力筹集到的资金,才支付了第一期债券利息。
3月11日若仍未付息
债券持有人或将提起诉讼
中信建投证券作为“11超日债”的受托管理人,昨日也发布了相关公告,表示持续关注超日太阳的经营情况与资信状况,积极履行受托管理人职责,全力维护债券持有人的合法权益,将根据《募集说明书》及相关担保合同等的约定,基于担保物的实际状态及权利状况,拟定合理可行的债券担保物处置及分配方案,积极寻找、接洽潜在的资产收购方,继续督促回收应收账款,同时密切关注其他债权人已经及后续可能对发行人及其相关子公司采取诉讼、财产保全及强制执行措施的进展情况,如对债券担保物有任何不利影响,将及时主张对相关担保物的法定权利,维护债券持有人的合法权益。
不过,中信建投证券称,经核实,截至目前,作为担保物的不动产及机器设备基本完好,但是部分担保物因涉及与其他债权人的法律纠纷而被采取司法保全措施(如查封等);作为担保物的应收账款,虽经受托管理人多次督促,但因客户违约等多种原因,绝大部分未能收回。
公告表示,将在*ST超日公告不能按期支付第二期利息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即2014年3月11日前),发出召集召开债券持有人会议通知,及时召开债券持有人会议,提请债券持有人会议审议有关授权受托管理人通过向发行人提起诉讼等方式维护债券持有人合法权益等议案,通过各项合理可行的法律措施,妥善处置债券担保物。
此外,公告还提醒投资者,“如发行人2013年度继续亏损,‘11超日债’将可能自发行人2013年年度报告披露后被深圳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届时他们将督促发行人及时安排“11超日债”终止上市后的登记、存管、付息、回售、兑付、转让及信息披露等事宜。
投资者只能寄希望于
重组或者资产注入
杭城一家证券公司分析师宋先生告诉记者,在今年2月份,*ST超日股票暂停交易之后,债券付息的违约就已成定局。“2012年2月29日,超日太阳预告2011年度盈利超过8300万元。3月7日,‘11超日债’发行,但超日太阳却推迟了2011年报的发布。直至4月26日发布年报时,超日公告业绩纠正为亏损逾5400万元。2012年、2013年的公司业绩都是亏损的。因为光伏行业不景气,公司的业绩这两年一直不好。”
宋先生表示,一直以来,对于债券投资,基金子公司、信托等一些机构对于本金和收益,有一种隐性的兑付承诺,此次超日债的违约使中国式的刚性兑付打开了一个缺口,使投资者看到债券投资也不是没有风险的。“本身投资这种事儿哪有一定保本保收益的?这也给大家提了个醒,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可能的高风险,投资债券、股市等,除了考虑公司的盈收状况以外,还要考虑行业的发展。”
违约之后,“11超日债”的投资者都很激动。有投资者表示,所有钱都在里面,连买烟的钱都没有了。不少投资者认为,“超日债的发行中,承销商中信建投并未尽到应有的风险提示责任,对评级机构的虚高评级以及评级判断的滞后,投资人是可以追究其相应责任的。”
对于目前还持有债券的投资者,宋先生表示,目前来看,只能寄望于公司之外的力量,如重组或资产注入等,以改善公司的基本面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