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临近,各行各业的代表提案可被视为行业发出的声音,基金行业也不例外。
2013年以前,股权激励是基金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2013年基金法出台,进一步推进监管市场化,放松管制成为业内的主流声音。
近期,货币基金投资协议存款是否纳入一般存款的讨论,引发一场又一场口水战,银行业高调发声,基金公司也对此种“一刀切”做法提出质疑。债券基金打新资格一失再失,遭到业界异议。除此之外,业内人士也普遍期望,基金公司日常审批及监管市场化更近一步。
尽管诸多问题背后代表着不同公司的利益需求,但其核心,无一不是业内对监管或商业机构市场化运行的期待。
反对货币基金“一刀切”
货币基金流动性及风险管理等问题近期被推至风口浪尖,一时间,从类余额宝项目到将货币基金投资的协议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管理的讨论,银行业声音沸沸扬扬。
各种声音中鲜见基金公司的回应,对于货币基金监管走向,基金公司有何期望?反对银行业对协议存款提前支取不罚息出台“一刀切”政策,是基金公司明确意图。
“货币基金投资协议存款提前支取不罚息,从最初发展来看,就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并不是行政指令。”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起初,基金公司与银行签订的协议存款提前支取不罚息,只是一个补充协议,并不是每家银行都愿意给此优惠政策。之后,协议存款大量流入提前支取不罚息的银行,银行之间争夺存款日趋激烈,协议存款提前支取不罚息才得以普及。
“若是银行以行政指令出台政策干预协议存款付息选择,就是反市场化的手法。”上述基金公司人士建言,协议存款政策应该交由市场选择,随着未来资金面宽松,部分银行自然会关闭这一优惠政策,目前所讨论的“一刀切”手法并不合理。对于基金公司而言,也要顺应利率市场化,未来资金利率回落,各家做好相应风险管理措施。
呼吁债基打新放开
2月19日,IPO重启之后首批新股的最后3家公司——东易日盛、岭南园林、登云股份等在深市中小板上市,第一轮新股发行基本结束,轰轰烈烈的机构打新也进入了一段平静期。
中国证券业协会日前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承销业务规范》,对网下配售的投资者出台新规,禁止债券型基金、集合信托计划等三类产品打新。由于债券基金在此轮打新盛宴中缺席,业内人士对其丧失打新资格“颇为不满”。
“以前是一级债基不能打新,现在连二级债券基金也不能参与新股配售,这个规定并不合理。”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对此表示不解,按照规定,二级债券基金不仅可以买债券,还能进行二级市场股票投资,既然可以买股票,为何不能打新股,个人投资者甚至专户都能买新股,债券基金却不能投资新股,这种规定有待商榷。该人士所在基金公司旗下的一只二级债基,去年债市低迷之时,通过参与股票市场投资,获得不菲业绩,今年以来,受制于新规规定,无法获得打新超额收益。
事实上,对债基而言,打新一直是其增强收益的重要手段,在2012年7月一级债基打新被叫停之后,IPO开闸前夜,基金公司推出二级债基的步伐明显加快,不超过5%的新股投资比例成为二级债基打新“卖点”。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新规收紧,一批冲着打新而去的债基纷纷搁浅。汇添富新收益、华富恒鑫等债基均突出打新设计,华商双债丰利基金文件显示,“华商双债丰利可将最高20%的资产用于股票等权益类投资(包括参与新股申购),随着IPO新政的推进,也将为本基金带来更好的投资标的”。某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基金发行之时,依靠“打新”功能吸引而来的资金,此后陷入了被动的境地。
根据广发证券研究报告统计,2009年6月IPO重启至2012年11月IPO暂停期间,获配新股收益对一级债基收益的贡献率为7.41%,对二级债基的贡献率为4.51%。“打新每年为债券基金增强1~2个百分点的收益,打新资格缺失对债基的影响已由一级债基波及二级债基。”某基金公司债券经理分析称。
“二级债基无法打新,只能从二级市场买入股票,也因此丧失了打新收益。”上述人士表示。
期冀监管市场化
“家长式监管”、“最大的风险管理机构”是此前基金公司对本行业监管的评价。随着监管部门“精简审批、加强执法”的理念浮出,基金公司也希望基金日常监管往市场化方向推进步伐进一步加快。
“基金公司不是需要政策红利,而是更加市场化的监管环境。”一位华南基金公司高管称,近几年信托行业的迅猛势头引起了金融行业的集体反思,对于基金公司而言,近几年的止步不前,源于资本市场低迷,客户产品体验不好,而从政策层面来看,更加市场化的监管也是促进行业发展的动力。
大力推进监管转型,精简行政审批,提高稽查执法效能,是证监会主席肖刚上任以来的主基调。今年以来,取消三项行政审批项目,加强老鼠仓审查,也是上述监管改革的落脚点。基金公司人士期待,监管思路转型,也能带动基金的各项日常审批及多年来形成的办事理念加快转变。
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到资本市场各种新品种陆续推出,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方——公募基金总是落后市场一大步。“基金公司长此以来形成了这么一个习惯,每个新品种推出,都先去询问监管部门能做与否或者等待相关政策出台,这样不仅降低效率,而且难以促进行业发展。”华南某基金公司监察稽核部人士称,未来的监管应该是法无禁止即可行,监管部门列出负面清单,没有明确禁止的,基金公司都可以先行尝试。
日常的审批流程是基金公司另一个认为非常繁琐的地方。“仅拿产品报批这项举例,一家基金公司产品部若是有十个人,70多家基金公司就有几百人从事产品设计,每个产品,监管部门都要看过一遍,效率特别低,未来产品审批也应该走类似IPO改革的方向:事先披露制。基金发行前,招募说明书只要在指定时间内对公众充分披露即可,监管部门重点做好事后监管。”上述基金公司人士分析指出。
基金法配套的各项政策尽快出台落地,也是基金公司翘首以盼之所在。去年6月1日,基金法正式实施,随后,《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监督管理办法》、《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等各项征求意见稿密集出台。不过,时隔大半年,相关进展迟迟未见回应。“很多实质性工作,例如基金公司间的并购重组还没有正式法规,很难真正推进。阿里巴巴收购天弘基金,目前的障碍也在于此。”除了监管放松,一位基金公司人士也督促法规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