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评论员钮文新疾呼“取缔余额宝”,理由是它“严重威胁中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并扣上一顶“邪恶金融”的帽子。
钮文新的观点是,余额宝导致“银行存款利率上涨,必然引发贷款利率上涨,贷款利率上涨推高企业生产成本,最终必然反映到所有商品价格上”,其结果就是老百姓生活成本增加,实体经济受到冲击。
这让我想起前两年的可乐致癌风波。2012年3月5日,美国消费者健康维护组织公共利益科学中心声明称,研究人员在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健怡可乐和百事轻怡中发现了化学物质“4-甲基咪唑”,这种物质能导致动物长肿瘤,有可能给人体带来致癌风险,而这种物质包含在用于这些饮料的“焦糖色”中。该消息一出,引发大面积恐慌,“取缔可乐”之声此起彼伏。
后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声明说,只有一个人一天内喝下1000多罐可乐,才有致癌的风险。而这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钮文新对余额宝的看法,与“可乐致癌”何其相似。这些理论都能自圆其说,似乎真的隐藏了巨大风险,但在实际上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可乐诞生100多年了,没听说有谁因此致癌;货币基金诞生40多年了,没见搞垮了哪个国家的经济。余额宝依托的是天弘货币基金,买余额宝就是投资货币基金。银行也在代销货币基金,它只是众多理财产品中的一种。
截止目前余额宝规模已突破4000亿元,用户数超8100万户。但整个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达到约10万亿元,相比之下,余额宝的规模只有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的4%。
10万亿规模的理财产品都没有让银行喊“有风险”,为何区区4000亿余额宝却引来这么大的反弹,惹来一片“喊打声”?原因就是余额宝改变了基金的销售渠道,从银行转移到了网络,造成银行收益的直接减少。
过去基金业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在银行业屋檐下讨生活的“小伙计”,要向银行缴纳托管费等诸多费用,特别是“进贡”给银行的销售费用,甚至挤占了基金公司绝大多数的收益。
在渠道为王的业态下,基金被盘剥是必然。正是因此,基金公司才积极地扩展新的销售渠道,这几年来,基金公司以网站直销、第三方销售机构、基金淘宝店等形式,试图降低对银行的依赖,而货币基金收益稳定、风险较低,所以成为突破口。余额宝等互联网销售的基金的出现,更是在销售上完全绕过了银行。
如果照此发展下去,银行不仅要痛失货币基金的销售费用,其他理财产品的收益流失也在所难免。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有人喊出“取缔余额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