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1月份金融统计数据一出炉,便引发各界关注:一方面,2014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为1.33万亿元,创出近4年来最高。另一方面,1月存款骤降9402亿元,大量的短期存款一夜间不知去向。这些钱都流向何方?其中又暗藏什么玄机?
首先,1月份有近万亿元活期存款流失,有赖于互联网金融的来袭,让民众有了更多的短期理财的渠道。自去年底以来,互联网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各种“宝”式理财产品的逐渐流行,让本来留在银行里的活期存款难以抗拒其强大的吸引力,而纷纷“溜走”。
再者,对于拥有较强资金实力的企业来说,他们现在也更愿意将流动资金拿出来购买中短期理财产品,而不愿意继续放在银行作活期存款。一方面,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一般都在4.6%至5.5%之间,期限短的只有一个月或三个月,这个收益率要远比银行活期存款储蓄要高得多。另一方面,目前实体经济生意不好做,弄不好微利或亏本,对于企业来说有大量的流动资金去购买短期理财产品,而非继续投资,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最后,面对9402万亿元活期存款的流失,决策层也显得无动于衷。无论是央行还是银监会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快速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民营银行进入,并引入传统银行退出机制,同时,任由局部性金融风险在可控的范围内爆发,以此加强银行业的风险防控意识。所以活期存款大量流失是市场的选择。
平心而论,这次银行活期存款的大量流失,是利率水平长期压抑的总爆发。靠人为压制利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量短期存款看到有高额回报收益率的产品自然会趋之若鹜。存款分流至少会带来三大深刻影响:
其一,目前我国银行存款的利率水平是央行制订,而非是资金市场中供需双方之间的价格真实反映,于是造成了利率水平的严重扭曲。所以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应该步子迈得更大一些,之前央行已经在银行间大额可转让存款的利率完全市场化。接下去,估计在中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方面会有所突破,最终达到存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的程度。
其二,存款分流是垄断大银行不得不将暴利向其他竞争者和储户做某种程度让渡的过程。银行“躺着也赚钱”的局面将逐步改变。原来国有银行垄断了存款渠道,人为压低存款利率,银行用储户的低成本资金为自己赚得盆满钵满。但随着中小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等蓬勃发展,各方对资金的争夺白热化。存款加速分流,推高了实际上的存款利率,压低了利差。
其三,如何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兼顾到中小企业的利益,避免其受到冲击。事实上,一些产能过剩企业、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企业早已对资金价格不是很敏感。因为它们要么本来就不准备还本付息,而只是在玩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要么实力雄厚,对资金成本上升并不在意,而受苦的还是中小企业,所以建议更多的村镇银行、中额贷款公司为中小微企业服务。
存款“大搬家”说明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还未彻底放开之前资金价格的扭曲,更说明了现在投资渠道的开拓,很多拥有资金的人已经不再安于拿着“负利率”过日子。这就需要决策层加快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最终达到资金的价格由市场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