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田立:通过并购拓展市场如何可行

2014年02月17日 07:30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每逢腊月和正月,往往是商业活动相对平静的月份,大家甚至更趋于“消停”做事,以求积蓄力量,来年大显身手。但联想显然不想照此行事,就在除夕前一天,联想突然宣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业务。一时间引起不小轰动,尽管这种轰动很快就被春节气氛淹没,但随着鞭炮烟雾散去,关于这个话题的“是非曲直”还真有不少值得探究的地方。

  现在大家对于这桩交易持批评与怀疑态度的居多,虽然有联想H股股价连日暴跌作支撑,但批评的焦点有待商榷。批评的声音中最“简单粗暴”,也是最主流的,是对收购价格的怀疑,尽管价格历来都是买卖的关键,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往往是衡量买卖公平与否的标志,但在企业并购与重组这个领域,还没有哪一种方法能确切估算收购价格的准确程度,即便被证明是成功的并购,也没有证据证明收购价格就是准确合理的。这倒有点像古玩市场,正所谓“货卖识家”,无所谓对错,只要不高于同等物件的现价就成。因此,仅仅纠结与收购价格显然是没多大意思的。

  另一种批评算的是会计账,认为联想收购一个亏损的企业将背上沉重负担 (2013年四季度摩托罗拉亏损近4亿美元),因此,收购本身就有问题。对此也有反驳声音,认为摩托罗拉近年虽然连续亏损,但此次收购毕竟带来了2000多项专利和此前累积下来的品牌效应,所以收购还是划算的。

  应该说,后一种观点有一定道理,至少与前几种相比更加靠近科学的逻辑。的确,一个企业的价值不是(或者不全是)利润的函数,这一点很多人都不接受,甚至一些学者也对此大放厥词。但我们只需要看一个简单的事实就可以弄清楚其中的道理。矿业企业,他们的市场价值就往往不与矿石的市场价格严格相关,相较于后者,前者是比较稳定的。这说明,这些企业的市场价值并没有跟着利润走。

  按照这个逻辑,把此次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的重点放在专利技术和品牌影响力上是比较科学的。但问题并未到此得到解答,专利加品牌(再算上技术)究竟价值几何呢?

  笔者觉得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难,像这种无形资产的定价更像是一系列实物期权的定价,理论上并没有普遍认可的高招。但这不等于说此类估值就无迹可寻,实际上我们还是有些逻辑可供参考。

  比如专利,有人说这是联想日后进入海外市场的敲门砖,想想当年惠普和康柏的并购案,同样是IT产业,同样是行业知名企业,但惠普、康柏的并购更多的是教训:并购后两家企业的市值一度跌去三分之一。并购前也有人认为强强联手将有利于市场份额的扩充,但事实是:两家企业的产品市场高度重合,加之当时市场与新兴的(但发展过快)的IT产业已经产生了产能过剩的预期,因此,所谓市场份额的扩展实际上是某种(高度同质化的)产品市场风险的翻倍。销售没上去,风险却放大了,按照最基本的资产定价逻辑也可以知道这是资产贬值的必然诱因。

  当然,企业通过并购来拓展市场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有效路径,当年百威收购哈啤、欧莱雅并购小护士,都是冲着市场去的,而且都取得了成功。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并购对象是否在某个特定市场具有不可替代性;二是并购双方在产品档次、质地等方面是否具有差异性。如果这两条都具备了,那么用并购换市场往往是可行的。

  除了市场问题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就是所谓品牌价值的问题。有人说联想收购摩托罗拉某种意义上讲是冲着品牌去的,实际上,品牌价值是一个更难量化的东西,往回退20年,笔者相信摩托罗拉的品牌影响力,也相信它的品牌价值,但如今,苹果、HTC、三星等一线品牌争芳斗艳不说,就连小米、华为、酷派也毫不示弱。因此,摩托罗拉在今天的影响力究竟多大值得深思与挖掘。

  综合这些,笔者觉得并购后联想股票在H股市场的表现是有理有据的,至少,市场已经在第一时间表现出了对这桩并购的评价。当然,现在就下结论为时尚早,也许日后市场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也不是不可能。

  中国不缺乏优秀的企业家,但却缺少像巴菲特所说的既懂管理又懂投资的现代企业家。像企业并购这样明显带有资产投资色彩的企业活动,更需要具有现代企业管理和运作意识的综合性人才。田立(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教授)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