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京各大餐厅内“霸王条款”依旧 工商部门称可举报

2014年02月02日 14:06    来源: 法制晚报     巴芮

 

  在港丽餐厅的玻璃上仍然写着“严禁食用外带食品及饮料”的字样 摄/法制晚报记者 巴芮

  2013年12月9日,北京市工商局公布了北京市餐饮行业常见的包括“禁止自带酒水”、“限包间最低消费”等在内的6种“霸王条款”,并要求存在以上“霸王条款”的餐饮企业须在1个月内纠正。现在1个月时限早已过去,记者却发现各大餐厅内的“霸王条款”依旧存在。

  此前当北京市工商局刚刚叫停餐饮行业中这6条“霸王条款”时,本报便对全市的数十家高档餐饮企业进行了探访,发现其中有三分之二的餐厅仍在按“条款”行事。但当时还并未到工商部门给出的1个月的整改时限。

  此次,赶在春节长假期间,本报记者再次对这些高档餐厅进行探访与回访,发现“霸王条款”问题仍存在。

  记者探访 条款仍然有 自带酒水还要钱

  正值过年期间,又到了饭店生意的火爆时期,无论是家里面的团圆饭还是朋友间的感情饭,图省事儿大家都直接在外面“下馆子”。昨天是大年初二,傍晚5时许,记者在中关村的东来顺和港丽餐厅内探访发现,两处餐厅的大堂内早已坐满了食客,甚至还有人在外等位。

  一个是老字号名店,一个是中高端的连锁港式茶餐厅,但在探访中记者发现,这两家餐厅均“禁止自带酒水”,这类似的“霸王条款”还并未“清剿”干净。

  东来顺中关村海图店的一名服务员告诉记者,来用餐是不能自带酒水的,随后记者指出工商部门对此已有相关规定,可以自带,对方便表示“明面上就这规定,您要是偷着带来了我们也没办法。”

  而在与其相距不远的港丽餐厅中,还没进门就可以看到其门玻璃上印有的一系列“规矩”,其中便包括“严禁食用外带食品及饮料”。服务员告诉记者,如果自带酒水就要收取开瓶费,每瓶50元。

  晋阳饭庄银谷店,要想在这儿订包间,人均消费必须在100元以上,对于酒水,工作人员表示“过节这两天可以适当带点儿”,当记者问是否还会收开瓶费时,对方工作人员不耐烦地回复称:“让您带这不就不收了吗。”

  在位于和平门的老字号全聚德烤鸭店,虽然酒水可以自带,但也是有规矩的,“白酒红酒只能带一种”。除此以外,如果提前预订单间,便全是配餐,最低是360元一位,还要外加15%的服务费。大厅可以自己点菜,但服务费也是照收10%。

  而在簋街内的花家怡园倒是既没有最低消费也不限制自带酒水,只有一样,包间服务费10%,“每个包间配一个服务员,这样人力成本高啊。”该店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道。

  食客吐槽 吃饭还得来 遇“霸王条款”没辙

  对于餐厅的这些“霸王条款”,虽然招人讨厌但不少消费者为了减少麻烦都会选择“服从”。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若是有餐厅强烈要求不可自带,他们也没辙,“那怎么办啊,饭还得吃啊,来都来了。”

  可是明明知道一般饭店中的酒水都比外面贵,所以若是出去吃饭的时候要喝酒,那就一定会自带。“饮料倒是无所谓,贵几块钱的事儿,但是酒不一样啊,有些饭店里面的比外面卖的贵好几倍呢。”刘女士称有一次自带酒水去饭店吃饭,被店内的服务员看到后称,自带了酒水就不能享受8折优惠。

  市民王小姐说自己平时不喝酒,和朋友出去一般也不怎么点酒,但是如果有需求那就在店里直接要,不会自带,因为会觉得“有点儿没面子”。

  工商说法

  今天上午记者拨通了北京市工商局的消费者投诉举报电话12315,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在餐厅用餐时发现餐厅有在菜单、告示、宣传单或票据上注明禁止自带酒水等行为,该餐厅就明显违反了工商部门发布的不公平格式条款,消费者可以拨打12315消费者热线进行举报,平台登记后由所在地工商所进行调查处理。


(责任编辑: 马欣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