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秒停”成为载入金融词典的一个新鲜词汇。本轮IPO重启以来,新股上市首日小盘股屡现“秒停”之后,大盘股陕煤股份也现“秒停”现象。那么,“秒停”究竟是好还是不好?
所谓“秒停”,指的是瞬间涨停,颇有点“秒杀”的意味。此前,证监会为了防止IPO重启后的“炒新”行为,出台了“史上最严的限炒令”,对新股上市首日集合竞价阶段和连续竞价阶段有效申报价格都做了限定。然而由于投资者追新炒新的热情高涨,导致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屡屡突破最高限而被盘中临时停牌成为尴尬的“僵尸股”。
由此可见,“秒停”的背后是过度“炒新”。众所周知,“炒新”现象由来已久,过去一年多的IPO空窗期让投资者饥渴万分,此番IPO重启,让大量存量资金找到了宣泄口。然而在最严限炒令的约束下,新股由于暴涨而被一度封停,导致全日连续竞价时间累计仅数分钟,成交无法实现。可见,资本市场的投机心态仍然浓重。
当然,“限炒令”在抑制新股上市首日炒作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新规对抑制“炒新”设置了涨跌幅范围,这一点确确实实体现了证券监管部门的良好意图,即希望通过打击“炒新”行为来规范市场秩序,为IPO深度市场化改革做铺垫。
与此同时,新规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新上市股票因新规而被“秒停”成为“僵尸股”,让投资者无法得到成交的机会,也不能充分释放投机风险,这显然又有违于市场化的初衷。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试图在一夜之间逾越发达资本市场百余年的历史,显然是不可取的。对于“秒停”频现,我们须辩证看待,既要看到制度设计者的良苦用心,看到其提示风险的积极作用,又要充分尊重交易自由,而把监管重点放在交易的合法合规上。
笔者曾记得大学恩师范敬宜先生有一篇作品,题为《分清主流和支流 莫把开头当过头》,讲的是改革开放。我想对于新股发行改革,也应当以同样的思维和心态对待,当然,这既需要监管部门的魄力,也需要中介机构和投资者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