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逐年攀升 未达最高预期率时发生

2014年01月21日 07:22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吕 东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被看作是未来理财产品发展重点之际,该类产品的风险已成为自身的一大障碍。“近年来,各家银行纷纷加大了对发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改造,以期尽量规避风险,但这仍未让该类产品风险得以大幅降低,收益率无法达标的案例仍是屡屡出现”,普益财富研究员毛恩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去年发行数量逾1800款

  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2004-2012年,国内共有38家商业银行发行了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总计6532款,预计2013年全年发行1850款。从各年度发行数量来看,发行数量大体呈现上升走势,其中仅在2008年和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过小幅下滑。

  从结构性理财产品挂钩标的类型来看,2004年-2012年全部产品中,挂钩于汇率的产品发行数量最多,为2013款,市场占比为30.82%;其次是利率挂钩标的,市场占比为22.2%。由此可以看出,挂钩标的为汇率、利率这两类低风险结构性理财产品占据了半壁江山。此外,商品挂钩标的产品中,约有七成比例为黄金,黄金挂钩标的产品的大量发行主要得益于此前两年来黄金价格的快速上涨,从而激发了国内百姓的一波黄金投资热情,商业银行顺其自然地开发黄金类理财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表现较差产品信息被隐藏

  尽管发行数量节节升高,但另一个现实则是结构性理财产品自登陆中国市场来,巨亏事件一直存在。经过对2013年的盘点不难发现,虽然该类产品实现高收益的情况并不少见,但亏损事件、未达最高预期收益事件也时有发生。如2013年某股份制银行发行的结构性产品,到期后绝大多数没有达到预设的最高预期收益率,部分产品仅实现了最低预期收益率(0或0.4%)。

  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2013年,在公布到期收益率的2974款的结构性产品中,有86.17%的产品实现了最高预期收益,另有13.6%的产品实现了最低预期收益。虽然数据看似不错,但业内人士表示,这并不能说明结构性产品风险明显减小,更多是由于信息披露不完善所致。

  由于部分银行对收益表现较差的产品到期信息隐藏,公布到期信息的产品一般都是收益较好的产品,因此实际上未达预期收益或者巨亏事件远远比市场公布的多。如某外资银行,其就因为产品巨额亏损而面临不当销售结构性产品的诉讼。但该产品的亏损情况恰恰就是被投资者通过爆出,该银行却几乎从未按照相关规定在其网站上公布这些情况。而对其到期收益较高的产品,特别是提前终止到期收益较高的产品,则按时披露并进行宣传。

  股份制银行产品情况欠佳

  而就目前公布到期情况较多的银行看,其收益情况也并不乐观,这集中的表现在股份制银行内。近两年来,股份制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未达最高预期收益率数量高达315款,位列各类银行之首。

  毛恩知同时指出,不可否认的是,面对这一短板,各银行对结构性理财产品进行了改造、加大了该类产品的风险控制,使其最高预期收益率降低、风险降低。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